她找了一會兒,找到羌兵所在的隊伍,發現羌兵們正在練習陣法。上百名士卒在軍官的指揮下齊刷刷地變幻著陣型,精神充沛,喊聲嘹亮,看起來絲毫沒有受到徐州那壞消息的影響。
梁闌玉問蔡帔:“蔡軍主,徐州的事你軍中有多少人知道?”
蔡帔忙道:“隻有我和我的幾名親兵知曉。我已命他們不得多嘴,底下的士卒尚無人知曉!”
梁闌玉不由用讚賞的目光看了他一眼。雖然他自己也為此事提心吊膽,但關鍵時刻他還是將身為軍主的職責放在了首要。如果讓消息傳開,任由士卒們鬨起來,其實是更有利於為羌人爭取權益的。但他選擇了更智慧的做法,沒有辜負梁闌玉對他的賞識。
幾人又在校場邊看了一陣,梁闌玉對士卒們的訓練成效頗為滿意,眼見著訓練也快要結束了,她便帶著蔡帔離開了校場。
她今日來軍營,主要是擔心徐州的事在軍中傳開,會導致羌兵們軍心動搖,因此她是親自來穩定軍心的。然而蔡帔沒讓這樁麻煩事發生,幫她省了不少力氣。
眾人回到將軍帳,梁闌玉又問了蔡帔一些最近軍田收成的情況、士卒訓練的情況,蔡帔一一彙報。
閒話談完,梁闌玉就準備回城了,官府裡還有不少事等著她辦。她又叮囑道:“蔡軍主,今日你做得極好,往後也須這般仔細,切記莫讓謠言在軍中蔓延。”
所謂造謠一張嘴,辟謠跑斷腿。最好的方法其實就是彆讓這些亂七八糟的消息傳進軍營裡,要不然再怎麼解釋也難免有人多想。
蔡帔忙道:“刺史放心,末將明白。”他欲言又止,似乎還有什麼沒說的。
“還有什麼事?”梁闌玉問。
蔡帔猶豫了一會兒,小心翼翼地問道,“刺史……徐州府的事,朝廷應當不會支持吧?”
雖然他相信梁闌玉的為人,畢竟梁闌玉當初能夠把他提拔上來,足以說明梁闌玉並不在意胡漢之彆。但現在兩國關係如此緊張,朝廷會否支持各地對雜胡的打壓,他難免擔心。
梁闌玉其實也無法百分百地保證朝廷會怎麼做,畢竟朝廷最後的決策並非一人所做,而是各方勢力權衡的結果。但在蔡帔麵前,她絕不能有半點猶豫。
“絕無可能!”她篤定道,“朝廷不會做如此短視之事!”
蔡帔頓時放鬆下來,臉上也終於浮起幾分笑意。
梁闌玉垂眸思索片刻後,道:“蔡軍主,還有一事。朝廷準我在曆城新募一軍增防,眼下尚有數個軍官職務空缺。你手下若有能人,可向我推舉。”
為了讓蔡帔徹底放心,光用言語上的安撫難免缺了些誠意,她決定再給他一些實際的好處。而且她自己也需要一個機會向世人證明,鬱州跟徐州不一樣,他們絕不歧視雜胡!而多提拔一些胡人官員,拿出實際行動,比她扯著嗓子叫喊要有用的多。
曆城本來是屬於冀州的轄區,不過冀州大半部分都落在北燕的手中,隻有零星幾城尚屬齊國管轄。先前曆城之戰中,曆城原本的官兵大多都被胡人殺了。梁闌玉把曆城奪回來,曆城的實際控製權就在她手裡了。正好曆城離鬱州也近,而且是與燕國最接壤的地帶,朝廷擔心另外調人來接手不熟悉情況,還需要時間適應,所以索性把曆城也撥給了梁闌玉管轄。如此,她手下的確又多出不少空缺來。
蔡帔聞言不由大喜。需知提拔他的手下,亦是在為他鋪路。他立即道謝道:“刺史恩德,末將必掛齒難忘!”
梁闌玉笑著扶起他:“軍主不必客氣。你能為我著想,擔好軍主之責,我也絕不會虧待了你!”
解決完軍隊的事,梁闌玉便回府去了。
……
……
回到府上後,梁闌玉立刻讓人把宋愈找了過來。
宋愈走進書房,在案前跪坐:“刺史找我?”
梁闌玉點頭:“宋二郎,你幫我寫一份奏折,我要儘快上給天子。”
由於宋二郎書讀得多,文采又好,梁闌玉非但拿他當謀士用,還拿他當筆杆子用。凡有送報京城的奏折,或是公開的布告,她都會讓宋愈來執筆,他寫出來的文章總能準確描述出她的意思,又符合製式。
宋愈連忙問道:“刺史要寫什麼奏折?”
梁闌玉問他:“徐州的事你聽說了麼?”
宋愈道:“昨日兄長回府,與我說了一些。”
“好,你知道就好。”這也省了跟他解釋來龍去脈的功夫。“我要上書,請朝廷立刻製止徐州府的作為。”
宋愈聞言立刻起身走向一旁的櫃子,從裡麵取出文房四寶。他回到案邊,調好墨水,展開草紙,準備記錄梁闌玉準備上奏的重點,他好據此來書寫全文。
見他已準備好,梁闌玉開口道:“其一,我朝境內有不少胡人是前朝就避戰南下的,當年先帝在北府起兵,連北府軍中都有數千雜胡,他們都是我齊國人,而非燕國人。如今徐州府以捉拿細作為名,針對雜胡,濫捕無辜,殊為不妥,這就是在戕害我們齊國的百姓!”
宋愈奮筆疾書將她說的話記下。之後他會對文字進行潤色,並且引經據典提供例證,使她的觀點看起來更有說服力。
梁闌玉接著道:“其二,徐州府不僅濫捕無辜,還充沒其家產。如此,定會縱容辦事的官吏借機中飽私囊、公報私仇,擴大事態。今日捕的是雜胡,明日捕的或許就是與雜胡有往來的漢人。若是縱容他們的行徑,必會導致牽連甚廣,人人自危!”
宋愈繼續記錄。
等他記完,梁闌玉又開始說第三點:“其三,打壓雜胡,對我朝北伐極為不利!相反,朝廷若欲收服故土,當竭力接納胡人,甚至主動招納胡人,這才是長久之計!”
這第三點,是她在得知徐州的事後最為憤怒的原因,也是她必須向朝廷上書的原因——雖然她軍中的確有不少羌兵,雖然她跟很多胡商有生意上的往來,但那其實都是不是重點。說難聽點,哪怕這些力量她卻都失去了,對她的影響也並不很大。但是,徐州對雜胡不分青紅皂白的打壓,會導致北伐變成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才是她最不能容忍的!!
凡看過孫子兵法的人都知道,兵法的核心,其實是“不戰之法”。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是為最上策!若用大白話來說,那就是戰爭隻是政治的方法之一,而廝殺隻是戰爭的方法之一,且兩者都是應當儘量避免的方法!
這並不是怯戰。梁闌玉也知道,齊國和燕國必定要兵戎相見,而她也肯定會上戰場。可即便在戰場上,古往今來絕大多數的戰爭,往往隻消死傷十之一二,勝負便已區分。戰至最後一兵一卒的情況幾乎萬裡無一!
也因此,在戰爭中最重要的,其實並不是殺死了多少名敵軍,而是擊垮敵人的士氣與戰鬥意誌,讓他們儘快投降或是逃走。這個目的,很多時候是在戰場之外達成的,隻不過通過輸贏這個結果在戰場上展現出來了而已。
譬如曹操打贏官渡之戰,他並沒有在戰場上殺死多少敵軍,而是他在後方成功燒毀敵軍糧草,令前線的敵軍當場心態炸裂,就地投降了;又譬如淝水之戰,前秦雖有四十萬大軍,可大多都是被強征而來,本就沒有戰鬥意誌。於是戰場上有人在後方傳謠,稱前線已經潰敗,便導致四十萬的前秦軍隊當場丟盔卸甲,倉皇奔逃,使東晉輕鬆獲得大勝。
這些載入史冊的大仗無疑都是贏得極其漂亮的。但假若說,投降曹軍的人因為不是“自己人”,就都會被貶為奴隸,那麼就算烏巢的糧草被燒了,張郃還會投降曹操嗎?假若說,東晉人要沒收前秦人的所有家產,那前秦軍的鬥誌還會喪失得那麼快嗎?
如果是那樣,曆史恐怕就要改寫了!
正因如此,梁闌玉才覺得徐州府此舉是在胡鬨,而且是非常因小利失大局的胡鬨!他們看似暫時充盈了軍費,提振了軍心,可其實,他們更是在給敵軍提振士氣!
如今,燕帝雖是鮮卑人,但他正在極力推行漢化。他舍棄了自己的鮮卑名字,為自己起了漢名,逼迫所有鮮卑貴族使用漢字,並且大肆啟用漢官、學習漢製。固然,在過去的百年裡,北方胡殺漢、漢殺胡、胡殺胡、漢殺漢,鬥得一塌糊塗,也的確埋下了許多矛盾。可至少現在燕國已在朝著民族大融合的目標前進了。
所謂的胡族,其實大多數也都是黑頭發黃皮膚的人,他們與漢人更多的是文化上的差異,而非血脈上的差異。往後,他們或許會成為少數民族,或許會完完全全融入漢族之中。如果讓北燕率先完成了徹底漢化,而南齊卻還在“排胡”,那麼以後燕國可以通過接納、招降等諸多手段蠶食齊國,而齊國卻必須殺死或趕跑所有的敵人才能獲勝,這仗還怎麼打?這仗根本沒法打了!
曆史上的南北朝,之所以最後是北方統一了天下,並且最終開創了盛唐,擁有前所未有的廣袤疆土和經濟文化的繁榮昌盛,就是因為北方率先完成了民族大融合!她若要以南勝北,自然也要完成這一目標!
梁闌玉說完第三點之後,宋愈依舊在紙上把她的話全寫了下來。然而寫完之後,他卻抬頭看了梁闌玉一眼。
“宋二郎,你有何想法?不妨直言。”梁闌玉之所以找宋愈來,除卻宋愈文筆好能寫奏折外,也因為宋愈熟讀兵書,思緒敏捷。她也想聽聽宋愈對此事的看法,或許能給她提供更多思路。
宋愈道:“刺史所言極是。若欲北伐取勝,絕不能排胡!隻要陳明利害,我想朝廷一定會儘快阻止徐州府的做法。不過……刺史建議朝廷主動納胡,我覺得,朝廷恐怕很難采納這條建議……”
梁闌玉不由挑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