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皇的想法和他不謀而合。
他也覺得到了這個時候, 他們應該轉變一下策略,不要再幫著齊國攻打楚國了。
與公的話,他的想法和父皇一樣。
至於與私的話, 他也要想想打完這場戰爭後, 他自己應該怎麼收場。
他這兩年雖然不在國都, 可他能感覺到, 父皇年歲越大,猜疑心就越重。
太子和純王他們現在已經完全不敢和朝臣們有過多的接觸了。
眼看著所有的兄弟們都開始低著頭過日子,在戰場上屢屢立下功勞的他就有些太顯眼了。
他也不想成為那個靶子, 被所有人合力打擊的人。
齊國君一開始其實並沒有要收回那九座城池的想法的, 是他覺得再打下去不僅楚國會越來越吃虧,他自己也會越來越顯眼。
所以他讓自己埋在齊國君身邊的暗探向齊國君進言, 把那九座城池要回來。
齊國君肯定是心動的,但他一開始也拿不準這場戰爭的走向會是什麼樣的, 所以他並沒有答應。
他就在戰場上打了幾場勝仗。
楚軍吃了幾次敗仗後, 楚國國內果然開始人心浮動。
他又讓自己在楚國的暗探在楚國的一位老王爺麵前挑唆。
那位老王爺就是之前支持現楚國君弟弟的老王爺。
現楚國君雖然篡位了, 但他並沒有對父親和弟弟趕儘殺絕。
他把自己的父親和弟弟分彆幽禁在了不同的地方。
而這位老王爺雖然支持現楚國君的弟弟。
但現楚國君登位後, 並沒有立刻清算這位老王爺。
因為這位老王爺在宗室內德高望重,他不想因此使得楚國宗室大亂。
可他雖然沒有清算這位老王爺,但也沒重用他,並且他還讓自己交好的的宗室子弟接手了老王爺的差事。
等於說這位老王爺雖然被留下了一條性命,但他也被架空了。
曾經輝煌慣了的人又怎麼會願意自己被架空呢?
恒王就是看準了這位老王爺會心有不甘, 才會讓暗探去挑唆他。
老王爺果然上鉤了。
楚國國內也果然亂了起來。
恒王在戰場上的勝利和楚國的內亂也讓齊國君終於下定了決心。
他果真動了要回這九座城池的消息。
恒王得知齊國君開始頻頻召喚心腹朝臣商量如何收回這五座城池後,就把消息遞到了晉國君麵前。
收到晉國君的密信後, 恒王就開始打敗仗了。
他這邊接連幾次敗仗後,齊國君果然有些擔心了,生怕齊國真的會被楚國打下來。
晉國君讓自己安插在現楚國君和齊國君身邊的暗探開始給這兩位國君吹耳邊風。
暗探對現楚國君說, 俗話說攘外必先安內,咱們楚國國內的內亂本就沒平下來,現在外麵又有戰爭。若是再打下去,隻怕後果難以預料。您不如派人在齊國君麵前吹吹風,讓他派使者向咱們求和。
這樣一來,您的麵子也有了,咱們也可以光明正大的從齊國撤兵了。
現楚國君一想也是,雖然這場戰爭因為晉國的介入,沒有如他預期那樣速戰速決,讓他覺得有點憋屈。
但事已至此,他隻能想辦法減少損失。
這場戰爭再打下去,隻怕他這國君的位置就要坐不穩了。
必須要趕緊停戰才是。
於是現楚國君就讓人重金收買了齊國君身邊的臣子,讓他們說服齊國君派遣使者來楚國求和。
暗探對齊國君說的是,楚國到底實力強大,若是再打下去,咱們齊國隻怕吃不消。您不如趁著現在楚國國內有內亂,派個使臣去楚國求和。
齊國君聽完之後其實有些不太甘心。
雖然恒王那邊打了幾場敗仗,但齊晉兩國的兵士們加起來肯定是比楚國的兵士多的。
齊國君對這場戰爭其實還抱有一定的期望。
這個時候,現楚國君讓人收買的那個齊國朝臣出馬了。
他先是問齊國君,雖然齊晉兩國的兵士加起來比楚國的兵士要多,但如果您是晉國君的話,您會把所有的兵士都調來齊國幫助齊國嗎?
齊國君聞言沉默。
如果他是晉國君的話,他會幫齊國解圍,但他不會替齊國去攻打楚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