瀾便從未感受到過愛,出生被拋棄在菩見禪寺門口,從此禪寺成了他的“家”。
菩瀾從小便與那些一心修佛的僧人不同,他看到螞蟻隻想踩死,看到鮮血,不覺恐懼反而倍感興奮,種種反應皆與佛法相悖,可他明明從小就能明確的感受到佛經其意,為何還會如此?
菩瀾曾陷入過巨大的迷茫與矛盾中,後來意識到,所有人都是矛盾的。
他在外人口中德高望重的師父,明麵上說他是天生學佛的天才,背地裡卻經常打罵他,說他應該屏除雜念,這樣才能更好修佛,實則暗藏著對他的嫉妒心。
曾和他一起長大,把“阿彌陀佛”嘴上掛的小沙彌,經常偷偷說他人壞話,還對他人表達過對菩瀾如果成為住持的擔憂,認為菩瀾此般與佛學背道而馳的和尚,早就該離開禪寺……
小沙彌從未當麵對菩瀾說過這些話,菩瀾背後聽聞,並沒有想象中的難過,反而生出“果然如此”的念頭。
當菩瀾將目光放大到生活的方方麵麵,他終於意識到,所到之處,皆是惡念。
而那些看似溫暖的善念裡,肯定也包含著未知的惡念。
不論是對菩瀾的,還是對他人的,都讓菩瀾越發確信——所有人不過都是以“佛”來掩飾自身欲望罷了。
佛曰“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不過是貪念之人的借口。
當菩瀾有此想法時,便踏上了從佛入魔的道路。
菩瀾以為終此一生,他都將獨自一人,未曾想,遇到了謝秋昭。
他首次見到謝秋昭,隻覺對方表麵清風朗月,內心估計也有不可言說的惡念。
後來,他邀請謝秋昭入魔道,他以為謝秋昭會一口回絕,然而,對方卻沒有和尋常正道那般將仁義道德放在嘴上,隻是沉默不言,但那雙眼眸已在搖擺不定。
再後來,菩瀾得知,謝秋昭入了魔穀。
他覺得這一切有自己的推波助瀾,甚是得意。
再再後來他們再度遇見,謝秋昭看似重情重義,其實明確的將善念和惡念展露給菩瀾。
如果說菩瀾起初隻是將看似明澈的人拉入深淵,那當謝秋昭真正表現真實後,他真正為之著迷了。
包括後麵他為對方解毒,謝秋昭表麵內疚,但一雙眼睛,其實早已泄露了那麼一絲慶幸。
在他人看來謝秋昭或許是個表裡不一的人,但在菩瀾眼裡,當謝秋昭從正道踏入魔道,受人唾棄謾罵卻毫無動搖的那一刻,菩瀾在對方身上看到了過去自己,就此跌入了謝秋昭織就的網,執迷不悟。
菩瀾也想過,如果換做他人,他還會如此迷戀對方嗎?
答案是否定的。
隻因為對方是謝秋昭,就隻是謝秋昭而已。
這份愛意洶湧而熱烈,灼燒著菩瀾,當他逐漸感受到謝秋昭反饋給他的愛,那菩瀾從未得到過的東西,更令他為之願意獻出所有。
菩瀾閃躲著龐大無比的生花骷髏,就算閃躲及時,骷髏散發的腐朽之氣仿佛辮子一般,狠狠抽打在身上。
僧人身上的傷痕變多,臉上笑意亦卻在加重。
菩瀾開始瘋狂地大笑起來,眼中似乎看到了那道鐘情的身影,緊接著甩出了那本佛經,閃耀著金光的紙張漫天飛舞,其上經文全部活了過來,從紙上鑽出,朝著夏舟仙蜂擁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