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科舉結束以後,虎子和餘川、沈淳幾個正式上朝參政,朝中局勢並沒有因他們的到來而有所變化,畢竟虎子等人才入朝堂,短時間門內也不可能摸到太高的權柄,還引不起高層官員的注意。
不過池雲亭卻有了動作,禮部這邊,池雲亭把餘川叫過去,讓他負責邸報。
邸報就是報紙的原型,隻是這時候的邸報流程還不完善,還隻小範圍的流傳在官員,大都上下級、師生、同僚、同窗之間門,也是地方官員獲取京城動靜的一種辦法之一。
就像池雲亭等人就曾在楊現處見過邸報,邸報上麵是京城朝政,就是楊現在京城同窗寫下並寄去的。
不過因為邸報沒有統一,內容側重也有所不同,再加上交通不便,時間門上有很大的延滯期,很多邸報到達地方,消息都過時。
而就算不過時,這樣小範圍流傳的邸報,也不利於朝政下達,信息流通本就落後,要是還不想辦法提速,今後也不利於池雲亭治國。
發展邸報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可以避免很多欺上瞞下的事情發生,池雲亭一路科舉過來,走的是一條康莊大道,可是這不代表他周遭一片光明,沒有黑暗。
餘川聽完池雲亭的計劃,很快就想到發展邸報的好處,不僅能讓偏遠地方也能知道京城的政策,還可以加強天下百姓對池雲亭這個帝王的認可,以及池雲亭這個帝王對地方的控製。
“邸報來源有二,一個是從京城這邊自上而下,一個是從地方傳來消息,自下而上,主要涉獵朝政、國策以及官員方麵。”池雲亭指尖敲擊著桌麵,道:“先把官方的朝報做起來。”至於民報,還不急。
因為朝報範圍要麵對地方官員,再考慮到路程和時間門,朝報自然做不到一天一出,而內容也不能像報紙那樣單薄。
最後池雲亭和餘川商定,朝報一個月一出,以及內容裝訂成冊最適宜。
這如同一個嶄新部門的職責,傳出去直引得朝中官員們側目,以及控製不住的發酸。
搞邸報其實真沒有什麼技術含量,無非就是把消息彙總,然後再出版,這朝中官員哪個做不了,可偏偏,池雲亭把這份差事給了餘川。
之前他們覺得餘川這個狀元去了禮部,以後可能會冷板凳坐到老,卻不想他才任職,就被帝王委以重任。
邸報這事說小也小,畢竟它上麵的消息不能胡編亂造,可是說大也大,誰不知道邸報一出,將會成為帝王的官方耳目,能經手的人,無不說明帝王信重。
餘川現在剛入朝堂,還隻是一個六品官員,可是以後呢?餘川的職位能低了才怪。
如果說餘川身處禮部,其他部門的人會把禮部其他官員也連帶羨慕,禮部的官員們心情就複雜了。
邸報這事就算餘川沒來,他們禮部也能搞,可之前陛下就是提都沒跟他們提過。
這一對比,餘川才是自己人的待遇,而他們就是一群後爹養的,彆提多苦。
比餘川職位高的禮部官員們欲言又止,看著餘川,有心想要參與進來分一杯羹,又拉不下這個臉。
倒是和餘川同進禮部的今科進士們立馬精神了,他們科舉排名不如餘川,職位自然比餘川低,心裡對於餘川得到好差事羨慕歸羨慕,卻嫉妒不來。
而且他們職位比餘川低,正好可以調到餘川手下,凡是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邸報潛力巨大,對他們這些朝堂新人來說,絕對是一個難得的機會。
餘川吃肉,他們跟著喝湯也好啊。
很快就有人開始走動餘川的關係,禮部那邊不管怎麼說,明麵上也給予餘川一定的支持,說為了能讓餘川為陛下更好的辦差,禮部官員餘川可以任選。
這樣一來,餘川的人選範圍擴大不少,不過餘川很謹慎,選的大都是和自己同一批的新晉官員,畢竟選禮部的老官員,彆到時候他被下麵架空,再被一腳踢走。
餘川知道這是池雲亭給自己的機會,極為的珍惜,而他也要向池雲亭證明自己的能力。
很快第一期邸報,也被稱為“朝報”“京報”的官報就被印出來,每次朝會都有專門人記錄內容,所以朝政的信息來源十分的便利。
手握消息,把官報印出來是最簡單的事,真正難的是如何把朝報送到地方官員的手中。
這就需要餘川構建一條專門的官方渠道,隻負責對接他這個負責人的。
好在禮部之前就有駐紮在地方的人,朝報又不是什麼見不得人的事,完全可以用現成的人選。
第一期朝報沒什麼地方情報,而是滿滿的朝政、國策一類,涉及六部。
不得不說對於朝報,朝中官員們是極為好奇的,是以朝報的消息一出,他們就派人或者親自去禮部把屬於自己的那份朝報領回去。
隻見朝報包裝精美,被裝訂成冊,其大小如方正書籍,表麵采用.的是刷了桐油的油紙,可以有效防水,至於內容,則是滿滿的乾貨,不少官員還在上麵看到了自己的.名字。
他們所處京城,對於這些內容不陌生,可要是地方官員們也有這份朝報,那將也會對京城這邊的情況了熟於心。
地方官員和在京官員,彼此間門差的不就是情報的信息量嗎。
還有陛下,以前在京的官員為什麼吃香,就是因為他們在帝王眼皮子底下,露臉的機會多,這樣才能晉升的快,現在有了邸報,地方官員們隻要做出政績,也有在帝王和其他同僚麵前露臉的機會了。
官員們後知後覺的倒抽一口冷氣,這朝報,也許比他們想象中的更驚人。
就連這次出錢的戶部,看著朝報內容,也不能昧著良心說禮部這次又是胡亂花錢。
“嘖,禮部以後可算是能抖起來了。”其他官員酸道。
就在朝中官員心思各異,朝報以京城為中心點,開始向地方為點狀傳播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