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原主才十三歲,未及笄。
父母辭世,兒女守孝三年。
再此期間,白雲輝接手了私塾。
三年後,再次開啟科考之路,卻屢試不第,隨著孩子們一個個出生,白雲輝索性放棄了科考之路,專心教書,順便把心思放到兒子身上。
這些年,兩口子總共生了四子一女,除了私塾的收入和田產收入,老舉人每年還可以領取三石米糧,是朝廷給舉人的補助。
而且,老舉人愛惜娘子,原主幾乎是家裡的一言堂。
作為舉人娘子,原主的生活一直無憂,直到老舉人看著長子考取童生後一止步不前,才開始憂慮。
他不想兒子們也跟他一樣,窩在鄉下一輩子。
思前想後,老舉人決定入仕,為兒子鋪一條康莊大道。
宋國重文輕武,對學子尤其優待,中舉後,如果不想繼續科考,是可以等著朝廷派官的,但什麼時候能派上,得看個人能力。
老舉人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昔日的同窗好友,希望他能給自己支個招。
那人滿口答應,說是花費些錢財,可以托人運作一下,說不定可以心想事成。
老舉人想早些入仕,稍作思慮,就答應了同窗的提議。
疏通關係需要花費大量的錢財,這些年,原主兩口子養了四子一女,花費本就不小,手中雖然有些家底,但運作關係,還欠缺一些。
原主和老舉人一商量,決定用老宅作抵押從馬家錢莊借些錢出來,也就是地主老財自私放的高利貸。
隻要官途順利,這些欠款很快就能還上。
馬鄉紳知道老舉人的用途,便送了個人情,隻用宅子作抵押,不計利息,誰成想那個同窗拿了錢疏通了關係,最後卻為自己某了個縣丞的職位,轉頭去上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