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神殿的間隙,可以看到一座拔地而起的五層高塔。那正是這座城核心中的核心,比爾森魔法塔。五層的高塔表示建造這座塔的人是一位法聖,那是位在芬這個魔王死後,到黑暗時代正式終結的兩百多年期間,屬於人類一方的領袖,其晚年避世所建造的。
這倒也不是說一般的大魔法師不能蓋五層塔,事實上並沒有這種強製性的規範。但假如算一算魔法塔的造價,就會知道很少魔法師逾製,甚至不會按照其身分高低建造的理由。這點可以從每個時代大魔法師的數量,跟四層以上魔法塔增加的數量完全不成比例的現象中窺知一二。
魔法塔在三層以上,每多一層,按照習慣都會再額外建造一座能量池。沒有能量池,不管多幾層都沒有意義。再考慮到承重與建築工藝的問題,當原本的材料與設計無法支撐的時候,迷地人的做法是尋找更堅固的材料。而那些更優良的材料,產量當然更稀少,價格也更貴。
也就是說四層魔法塔第四層的造價,可能就等於前三層的造價。五層魔法塔的第五層,可能就是前四層的造價。
普通魔法師累積一生的財物加上不吃不喝不花用,都不見得能蓋起一座三層的魔法塔。甚至說沒有國家等級的財力與人脈,很多建造魔法塔用的材料是買不起也買不到。
至於有沒有人突破這些條條框框的限製?其實還是有的,隻是那樣的塔不會被冠上‘魔法塔’之名,自然也沒有伴隨而來的各種權利。更重要的是,那些既有的規範不是某些人一時興起所製定的,而是在魔法師與世俗國家對抗的那段時間,用無數實例印證後才得以製定出來。
容易被世俗武力所攻破的設計,自然被淘汰;能夠堅守下來的魔法塔,則成為其他法爺們所學習的典範。正是這一波用血和火的教訓,才讓魔法塔成長為今日的模樣,並成為名符其實的戰爭要塞。也讓那些‘國家’不敢再越雷池一步,與魔法師們定下互不侵犯的協議。
比爾森塔作為一座魔法塔,雖然建造的時間遠在那些規範成形之前。但那些規範中有無數則的範本,正是這座保留至今天,無人敢犯的魔法塔。這也是因為那位建造的法聖,本身也是一位優秀的軍事統帥。
從權力中樞退下來的人,難免會有一些過去結下冤仇的人來找麻煩,甚至昔日的部下都會不經意間踩上個一兩腳。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這座塔建立的設計依據,完全是那位法聖將自己擺在進攻一方的將領立場上,覺得怎麼麻煩、怎麼困難,塔就怎麼蓋。
而影響之後魔法塔最為廣泛的一項特征,就是比爾森塔為有史以來,第一座圓形不開窗的魔法塔。在此之前,圓塔雖然有,但卻非魔法塔會使用的形製。
為了布置魔法陣的方便,以及建造的難易程度考慮,在比爾森塔之前的魔法塔大多為傳統的四麵體,高檔一點的就是多麵體。考慮通風以及日照,窗戶那更是多多益善。這些特征,對一個有充足人力的軍隊來說,就是最好的進攻方向。
但無窗圓塔要怎麼攻?唯二的開口,就是屋頂的通道,和一樓的正門。這意味著進攻的一方隻能把大量的兵力擠在這狹小的空間裡,排隊送死。比爾森塔的內部設計更是眾多狹隘的通道彎彎繞繞,跟迷宮似的,致命的陷阱多不勝數。
就靠著這一些看起來很簡單的把戲,那位法聖當真打退了幾回,來這裡找他,且怒氣騰騰的軍隊。之後更有無數歲月證明,比爾森魔法塔的設計,可說是超越時代,不退流行的。不管是誰,在麵對這座塔時隻會碰個滿頭包。
這樣富有傳奇性的魔法塔,林當然是站在底下,好好地欣賞一番,順道讓兩個少女去確認比爾森區分會本部的位置。魔法師協會可不一定會設在魔法塔裡頭,有時會另尋地點設置。這時魔法塔就是私人領地,隨隨便便闖進去,可不是好主意。
本部的設置,肯定是會在塔的附近地點,且會有明顯的符號標記。按照某人的說法,那就是廣告招牌。
因為人在城區內,所以兩個魔法師跟兩個學徒,當然是把那件標示身分用的魔法師小披肩給穿上。不管怎麼說,這是個講究階級的世界。不把身分亮出來,有很多事情都還蠻不方便的。
大夥兒的穿著和過去沒什麼不同。差彆大概就是原本不打算跟著自己老師,使用那像素風三頭猴子的兩個學徒,其中一人多給自己繡了一個標示身分用的紋章。
哈露米在右上臂處繡著代表斑鳩同盟的鳥形圖案,紅底色,鑲黑線,三羽翅膀,可以一筆畫完的飛鳥側麵展翅圖,代表的是那棵世界樹瓦德沃。圖形十分的簡單,但那個鳥形章的份量,大概是所有人裡頭,僅次於芬身上那兩條金穗線的代表標誌。
四個矮人倒沒有什麼標示身分的服裝之類的。即使如此,那頭銀須銀發也足夠引人側目了。不時有來往的人用側眼偷偷地打量著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