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裡很靜。
秦鸞能聽到自己的心跳聲。
祖父口中的真相太讓人驚訝了,可轉念一想,又是情理之中。
不是那樣高高在上的身份,又怎麼會讓皇太後和皇上如此忌憚?
永寧侯略緩了緩情緒,道:“那時候,先帝已經是強弩之末,他病得很重。駕崩前,先帝曾單獨召見過老夫。”
病情嚴重已經讓先帝精神疲憊了。
趙臨的死更是沉重的打擊。
他當時最信任的,就是第一個起兵響應他、追隨他那麼多年的永寧侯。
先帝交代過,他現在隻有趙隸這麼一個兒子了。
若顏氏與趙隸太平,皇位便如此傳遞,趙隸雖年輕,但在徐太傅等人的指點下,還是能有一番作為的。
若有一日,這對母子行事偏了,那就讓林宣把趙臨的孩子交出來。
林宣堅持趙臨是意外墜馬,連先帝跟前都沒有改過口,但先帝相信,以林宣的性子定有他的考量在其中。
而他也一定知道那個孩子的下落。
“若是男孩,林宣會把他教得很好,”秦胤複述著先帝曾經的話,“若是個女兒,那就從宗親中過繼一個,你們好好輔佐他,不能讓天下再亂起來了。”
這兩句話,秦胤說得很慢。
就像是,他在重現先帝當年的狀況,那是一位征戰幾十年、一身舊傷病,以至於未至晚年,就迎來終點的人。
秦鸞在這句話中,聽到了濃濃的無奈。
那畢竟是建隆五年。
初建五年的大周,疆土不是今日模樣,內裡百廢待興,外頭虎視眈眈,內憂外患比如今更勝十倍。
而先帝已經無力支撐大周了。
有十六歲的趙隸與他的母後在,另立年幼新帝是不可能的。
一旦內部傳承動蕩,西涼、南蜀大軍頃刻間兵臨城下,彆管誰坐在龍椅上,這片土地重新燃起戰火,大周不複存在。
但先帝相信,隨著時間推移,大周會穩定下來,大臣們把裡外運作得當。
等到了那個時候,若趙隸不是一位合格的帝王,那就再換,興許就是個好時機了。
“老夫收下了先帝遺詔,以備不時之需,”秦胤指了指牌位,“就在你大伯父的牌位後頭,有一個暗格。”
再之後不久,先帝駕崩後,皇上登基,追先太子為吳王。
二十年了,朝中幾乎無人會把吳王掛在嘴邊。
畢竟那位走得突然,雖有林宣等人作證,長公主與皇上、皇太後的關係也還不錯,但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提多了,總覺得不好。
秦胤也從不提,他巴不得皇上想不起吳王,也忘了吳王曾有遺腹子不知下落。
可是,皇太後記得。
正如阿鸞告訴他的一樣,慶元八年,皇太後對八歲的林繁起了疑心。
聽祖父說完,秦鸞深吸了一口氣,快速整理了一下思路,道:“可先定國公已經走了,您如何確定國公爺一定是?”
“老夫早懷疑上了,”秦胤笑了笑,“太後和皇上越忌憚,他就越可能是。他這兩年,眉宇之中,隱隱有吳王的樣子了。再過些年,越發像。到時候不止老夫,明眼人都看得出來。”
說完這話,秦胤看著秦鸞,沉思片刻,還是又補了一段。
“林宣臨死前,與老夫透露了林繁的身份。”
那年,秦胤帶著一肚子怒氣趕赴前線,他覺得林宣彼時的用兵簡直不可理喻。
每一步都透著一股子急切,甚至可以說是冒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