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戲誌才、郭嘉、陳群和司馬懿等,包括後麵的荀攸和鐘繇,全部都是有荀彧舉薦。
在曹操將之漢獻帝握在手中之後,便引起了北方袁紹的不滿。
當時袁紹雄據北方,而曹操一邊要擔心東邊的呂布,一邊還要擔心南邊的張繡。
建安二年,曹操南征張繡,卻大敗而歸,於是袁紹的氣焰越發囂張起來,並寫信給曹操,言語之中嬌慢異常,曹操閱後大怒,打算討伐袁紹,卻苦於勢力無法與袁紹匹敵,所以便叫來荀彧出謀劃策。
荀彧認為袁紹遇事猶豫不決,沒有曹操的果斷,且袁紹軍隊軍紀不嚴,士兵雖多,卻不能將實力全部發揮出來,同時曹操紀律嚴明,在德行上勝過袁紹,自己始終占據有利的位置,且不如先攻打呂布。
但曹操卻又顧及他出征後背袁紹背刺,但荀彧卻讓曹操用恩德招撫關中將帥,讓其可以放心出征。
建安三年,曹操打敗張繡,同年十二月,曹操帶兵攻入下邳,並誅殺呂布,平定了徐州。
建安四年,袁紹打敗了幽州公孫瓚拿下了第四個州,成為北方的最強勢力,並且集結了十萬人馬打算出兵南下攻打曹操。
在是否攻打袁紹的問題上,曹操找來了帳下謀士,打算共同探討對策。
當時的曹操帳下名士孔融認為,袁紹勢力強盛,他們恐怕很難戰勝,不如就投降於袁紹,讓他做大。
但荀彧卻偏偏提出了相反的建議,認為袁紹兵馬雖多,但律法並不嚴謹,且袁紹手下之人大多剛愎自用,而其他勇冠三軍之人,也不過是逞匹夫之勇,可以一戰擒之,不足為懼。
荀彧這一席話徹底的堅定了曹操戰勝袁紹的決心。
建安五年,官渡之戰爆發,在曹軍糧草耗儘之時,曹操寫信給荀彧打算退守許都。
但荀彧卻並不同意曹操的做法,寫信告之,雖說眼下糧草艱難,但還遠不到山窮水儘的地步,且當前戰況,誰先退守,誰就處於被動之中。
曹操聽了荀彧的建議,便繼續堅守著,不久許攸家人犯法入獄,許攸怒而投奔曹操,為曹操獻上計策,讓曹操去烏巢偷襲袁紹後方的糧倉。
至此,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為統一北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袁紹從此一蹶不振。
建安六年,曹操欲攻打曾與袁紹結盟荊州劉表,但荀彧此時又提出了不同的建議,認為袁紹如今雖然狼狽撤走,但還存留有殘餘的主力部隊,如果他們去攻打劉表,難免袁紹不會趁機而入,所以便讓曹操先收拾袁紹。
曹操對此很是中肯,於是對袁紹的主力部隊發動進攻,將之全部殲滅殆儘。
建安七年,袁紹因為兵敗吐血而亡,其兩子開始了內部奪權。
建安八年,曹操上表,請封荀彧為萬歲亭侯。
建安十二年,曹操準備攻打劉表,便問計於荀彧,荀彧卻說,今華夏已平,南土知困矣。
曹操聞言隨之南征,八月,劉表病逝,曹操不費吹灰之力取得荊州。
至此,荀彧在曹操心裡的地位更加的非同一般。
但是,荀彧這人,他心中裝的是大漢,而不是曹操。
建安十七年,曹操欲進爵魏公,卻遭到了荀彧的激烈反對,兩人之間門發生了不愉快,以至於後來荀彧憂鬱而亡,時年五十歲。
當然了,不管是在戰略謀劃上,還是在政治上麵,荀彧都有些極其出色的表現。】①
【始皇嬴政:不能說荀彧這人不好,隻能說是心中堅定的信念不同。】
【漢武帝劉徹:荀彧就是典型的保皇黨,哪怕曹操才能再大,自己的君主再懦弱,心中始終都是有著底線在。】
【漢光武帝劉秀:此般人才,最後卻鬱鬱而終,著實可惜。】
【漢昭烈帝劉備:你說有沒有可能,讓前期的荀彧轉投在我之下?】
【魏武帝曹操:想的倒是挺美,也得看我同意不同意!
文若可是我的人!】
【魏文帝曹丕:就是!
哪怕荀彧惦記大漢,但也從來沒有做過損害父親的事。】
【吳大帝孫權:要留下荀彧,後期曹公就不能登基稱帝,端看曹公如何選擇。
還是說曹公選擇在同樣的時間門送走荀彧?】
【魏武帝曹操:那就不勞你操心了。】
【隋文帝楊堅:朕已經讓文官和史官都回去休息了,今日養足精神,明日才有精力奮筆直書。】
【唐太宗李二鳳:隋文帝此舉甚好!】
【雍正胤禛:不過明日若隻有培育方法,沒有良種,怕是很難成事。】
胤禛清楚,這般強大的良種,怎麼可能通過普通辦法培育出來,至少可能他們目前的農作水平就達不到。
且光有方法,就算最後能培育出來,所消耗的時間門,那也是不可估量的。
如果能有現成的良種就好了。
但胤禛也知道,這不過是他異想天開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