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正月二十五,也是陽曆二月十二號,這一天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日子。</p>
但是對於河西村樟樹下村民組來說,卻是一個非常熱鬨的日子。</p>
在這一天,漂泊在外近百年之久的雷瑞德一支將正式認祖歸宗,承續香火。</p>
這對雷氏來說是一件大事,這表明安源雷氏一族人才輩出,光宗耀祖。</p>
對於雷蘊榮一家來說,知道了自己的來處,有了自己的根。</p>
所以在將雷覺華一家的名字刻上族譜的當天,河西村樟樹下村民組覺得有必要大辦一番。</p>
不要覺得這是小題大做,在南方這樣宗族觀念濃厚的地方,涉及祖宗和祭祀是很嚴肅的事情。</p>
可能各地習俗不同,但是莊重的態度是各地相同的。</p>
上一世雷蘊榮小時候親眼見到,一個年輕人在祭祀的時候嘻嘻哈哈的,被老人家當著全村的麵扇了一巴掌,然後他老爸接著一巴掌,還用腳把他踹出了祠堂。</p>
可能有些人覺得這是陋習,但是雷蘊榮卻覺得這是華夏幾千年來最根本的禮。</p>
不過現在,禮樂已經崩壞了!</p>
言歸正傳,在這天,樟樹下村民組的所有村民都放下了手中的農活,來準備這一場儀式。</p>
當然除了儀式重要,儀式之後的吃吃喝喝也同樣重要。</p>
所以不管是男子還是婦女,一起殺豬宰羊,雞鴨更不用說,在祠堂外麵的大空地上,升起了幾口大鍋,幾個老師傅有條不紊地指揮著。</p>
一時之間,切菜聲,婦女之間的調笑聲,小孩開心的打鬨聲,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派滿是熱鬨氣息的生活景象。</p>
雷蘊榮一家在雷老伯和古同誌的陪同下,看著南方農村準備延席的盛況,雷覺華和利雲韻感到非常的好奇。</p>
“樟樹下很久沒有這麼熱鬨了!”雷老伯感歎地說道。</p>
現在雷蘊榮一家決定認祖歸宗,雷老伯看他們的眼神都更加親切,不複剛開始時候的客氣。</p>
“何止是樟樹下,就算是河西村也很久沒這麼熱鬨了。”古同誌同樣感歎道。</p>
鎮高官古同誌同樣是河西村人,不過是在橋頭村民組,他同時也是河西村的驕傲。</p>
“說來,我們還是沾了雷先生一家人的光。”古同誌接著說道。</p>
他說的不僅僅是因為雷蘊榮一家才有這場延席,同時這其中包括食材、鞭炮等等所有的花費都是雷蘊榮提供的。</p>
以前就算是會擺延席,也不可能有這麼豐盛。</p>
所以樟樹下的所有村民都樂嗬嗬的,這樣的一頓飯他們可能很久都沒吃過了。</p>
這個時代的人都缺油水,更不要說這樣落後的小村莊了。</p>
“這對於我們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日子,就不要計較這麼多了。”雷覺華笑著說道。</p>
“雷先生,你們在這裡打算待幾天呢?”</p>
“可能還會待兩三天吧,阿榮這次來內地還有不少事情需要處理。”</p>
雷覺華頓了頓說道:</p>
“古同誌,雷老伯,我覺得小孩子還是要讓他們去上學,隻有學習才能讓這些娃娃走出這個小地方,看到更廣闊的世界。”</p>
見雷老伯欲言又止的樣子,雷覺華接著說道:</p>
“我知道現在村子裡的家庭可能不太富裕,既然我也作為河西村的一員同時我暫時也有這個能力,所以我會資助他們上學。”</p>
雷老伯聽到雷蘊榮這話,激動地直接用客家方言說道:</p>
“真的嗎?”</p>
“真的,不僅是樟樹下的孩子,整個河西村的小孩如果想上學的話,我都會給他們提供學費還有所有學雜費。”</p>
本來雷覺華還想加上夥食費的,但是此時就算是離學校較遠的村莊都是自己帶菜,飯是在學校裡蒸,要交的是幾捆柴火。</p>
“如果他們能夠一直讀下去,我就會一直資助下去,直到他們大學畢業。”</p>
這可把古同誌和雷老伯激動壞了,沒想到還有這樣的好事砸下來。</p>
孩子上學的問題何嘗不是他們心中的痛?</p>
像古同誌更是有切身體會,他是整個河西村建國以來唯一一個大專生,是通過學習改變自己命運的典範,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學習的重要性。</p>
但是他急在心裡卻有點無能為力,目前很多地區都是這樣的情況,就算是他想去上級申請撥款,也根本申請不下來。</p>
現在有雷覺華提供資助,可謂是解決了他們的一大心病。</p>
看著正在嬉戲打鬨的小孩子,古同誌不由說道:</p>
“他們有福了!”</p>
不過對他們來說,驚喜不僅僅如此,隻聽到雷覺華接著說道:</p>
“昨天我看見村小學和鎮中學看起來都比較破舊,我可以出資建造新的教學樓,並且在鎮中學提供獎學金,讓那些有能力考上高中或者中專但卻家庭比較貧困的學子提供資助,讓他們順利完成學業。”</p>
村小學就在樟樹下,昨天參觀的時候順便看了一下。</p>
至於鎮中學,就在河西村對岸,隔著那條大河。</p>
但就是這條大河,河西村的學生要去上學或者村民要去趕集都要繞很長一段路,雷蘊榮來時剛走過,有兩個四五公裡。</p>
“雷先生,你可是這些孩子的大恩人啊!”古同誌握著雷覺華的雙手激動地說道。</p>
這一幕雷蘊榮也很受觸動,此時的官員真的是將為人民服務當作最高信條,真正地稱之為公仆。</p>
就雷蘊榮了解,古同誌在橋頭村民組還有耕地,每到收割稻子時照樣要下田。</p>
這要放到後世,彆說鎮高官了,就是村高官都不下地了。</p>
“古同誌,我也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過資金我都可以提供,像這建材還有和學校溝通的事情就隻能你來處理了。”</p>
雷覺華也了解到,此時的內地很多物資都是計劃生產的,一般人根本買不到。</p>
“沒問題,這些都交給我來處理。”古同誌堅定地保證道。</p>
這次有這麼好的機會,就算是去縣裡鬨他也要把物資給批下來。</p>
商定好這些事情,古同誌和雷老伯眼角的皺紋都笑得深了起來。</p>
不久,就有一個年輕人過來告訴他們吉時快到了,讓雷蘊榮他們過去準備。</p>
此時的祠堂也裝扮的更加喜慶,紅色是主色調。</p>
這時很多村民也是停下手中的工作,過來觀禮。</p>
首先是樟樹下的一個輩分比較高的長者,高聲地說著致辭。</p>
他是用客家方言說的,雷蘊榮他們都聽不太懂。</p>
這份致辭還有點長,這位長者的聲音已經沙啞了,還在竭儘全力地喊著。</p>
這時圍觀的村名包括古同誌和雷老伯也都全力呐喊,給予長者呼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