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運改海?”
當初裕王府推動過這一政策,雖然最後的結果不儘如人意,可嘗試畢竟是做了的。
漕糧到淮水時改道,從淮安出海運到山東,之後更是推出海運濟遼一策,執行了數年之久。
“啪。”
陳以勤右手成拳砸到左手掌上,狠狠說道:“忘了此節,黃河泛濫時,漕糧可通過海路運輸啊。”
“漕糧改海運,可一勞永逸解決黃河泛濫阻絕漕運一事,同時可為朝廷節省七成運力,雖不能解決朝廷的財政困窘,可也多多少少能輕鬆些。”
魏廣德開口說道。
“啊?全部改海,難。”
陳以勤這才明白魏廣德的意思,這事兒當初是因為旱災,運河缺水導致漕運阻斷,才勉強通過了此議,在次年缺水難題解決後很快就終止了。
在陳以勤看來,漕運改海一事,臨時用用問題不大,可要做為國策卻是很難。
漕運的實力太強大了,他們有錢,能夠疏通朝中關係,讓許多官員都選擇站到他們一邊。
“新河竣工之即說這事兒,確實不適合。”
魏廣德點點頭,“唉,之前忙著抄書,倒是忘記這茬了。”
魏廣德不由得暗暗懊惱,去年說出來執行,今年隆慶皇帝登基,萬象更新之時再說此策,弄不好就能搞成國策,長期執行下去。
機會錯過了,就隻能等下次。
“雖然現在不能提,不過以後有機會,倒是可以和叔大說說。”
陳以勤點點頭,他其實支持漕改海,隻是又不想引發朝廷動蕩。
可是看看現在內閣閣臣,徐階、李春芳、郭樸,還有他和張居正,按歲數,徐階屬於即將退休的人,幾乎可以不考慮了。
李春芳明事理,隻要有理,他就算不支持,但也會保持中立。
這對於朝堂上的人來說,已經非常難得了。
至於郭樸,陳以勤可不認為明年他還會繼續屹立在內閣。
之前因為戰事,言官暫停了對他的彈劾,雖然魏廣德調走了些人,可陳以勤相信很快新的彈劾風暴就會再次刮起了。
現在內閣裡,徐階和郭樸的關係可一點也不好。
這樣也好,讓徐階更多的底牌暴露出來。
所以算下來,隻要能說動張居正支持,在漕運再次因為黃河水患中斷的時候,他們聯合起來說服李春芳,大事或可成。
陳以勤不認為這兩年裡會有這樣的機會,也不認為三年後徐階還會繼續擔任首輔。
以隆慶皇帝的態度,明年,徐階或許就該主動致仕了。
“馬尚書提出的其他策略,又是否可行?”
說完漕運,陳以勤又把話題扯到他最初的目的,一是讓魏廣德了解內閣接觸的東西,另一方麵也是想看看魏廣德對馬森提出建議的意見。
“無甚新意,繼續增加折色,也不怕下麵的清官活不下去,被逼著成為濁流。”
說到這裡,魏廣德又指著奏疏後麵說道:“還有要禦用監、供用庫暫停采買各類珠寶玉石,陛下看到了能高興才怪。”
“可陛下應該會允吧。”
“允當然要允,若不然就會有禦史大膽上言說什麼窮奢極欲,嗬嗬......”
魏廣德笑笑,和陳以勤隨意聊起來。
“增加坐派.....班軍軍餉也要增加折色.....”
後麵的一些意見,魏廣德越看越皺眉,最後把馬森奏疏遞還給陳以勤,道:“這奏疏裡說的,華而不實,其中很多建議看似有理實則不可行,行則容易生亂。”
魏廣德有句話沒敢說出來,那就是在他有限的曆史知識裡,當初推翻大明朝統治的那位造反頭子李自成,可不就是被朝廷革新,節約支出逼反的。
若是崇禎皇帝不抽風要削減、撤銷驛站驛卒,或許崇禎十七年的時候,李鴻基說不好還在為大明朝送邸報和文書。
隻不過馬森的奏疏,看似損害官員利益,但大明朝當官的有多少是靠朝廷俸祿過日子的。
官員們反對的不會很多,或許也就是基層京官會鬨一鬨。
不過魏廣德最擔憂的還是班軍這些外地調到薊鎮協防的兵馬,減他們的軍餉,會不會鬨出事端來就不好說了。
隨著山西戰事結束,果然如陳以勤所說,言路彈劾郭樸的奏疏又開始出現。
之前戰事緊張,禦史們也知道不能在那個時候生亂,所以休息了一段時間,現在戰事結束,山西的俺答汗已經退出長城,薊鎮的土蠻部在兵鋒打到灤河後也停下來,一番搶掠後退走。
也不知道是不是徐階在背後使壞,越來越多的科道言官似乎又想起之前的事兒,紛紛開始上奏彈劾起郭樸來。
甚至有禦史把嘉靖四十二年郭樸因父喪守孝之事拿出來說事,禦史淩儒上疏,一言:“郭樸先前以父喪,奪情出仕,欠缺孝道,早就為輿論所不齒。”又言:“郭樸之母年老多病,他卻不思乞歸,不肯去給母親養老送終,實在是有傷風化,令人齒冷。”
一下子把葛守禮等人致仕的理由搬出來,說郭樸老母年邁,他卻貪戀權位不願回鄉奉養生母,是大大的不孝。
魏廣德看著淩儒的奏疏都咋舌,專門派人找出他的檔桉查看,看他父母是否安好。
是的,這條瘋狗不能留,魏廣德打定主意,等上一個月就用這個理由讓他致仕,回家奉養老父母好了。
終於,麵對這些惡毒詆毀、不要臉的彈劾後,郭樸不能忍受科道言官言語上的侮辱,更不堪內閣裡的勾心鬥角,萌生去意。
主意打定,遂連上三疏乞休,隆慶皇帝也知道他的難處,自然按照慣例在駁回兩道乞休奏疏後,在第三道奏疏上批紅,同意他致仕請求。
隻不過,在郭樸離京後,徐階很快也發現不對勁的地方。
高拱對上對下是兩幅麵孔,可郭樸不是,或許因為起家是因為給嘉靖皇帝進獻青詞的緣故,所以郭樸在朝中一向低調,與人為善。
當他在職時沒人說,可人離開後,眾人對他評價極高,“言郭樸為人正直而寬厚、處事公正、有長者之風”。
人緣好,所以在他被逼致仕後,又引起很多京官私下為之打抱不平。
這,就是大明官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