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廣德沒有想到,山西這件異事的發生,居然加快了他入閣的時間。
當天晚上,魏廣德就在陳以勤家裡看到了張居正所擬的條陳。
因為隆慶皇帝並沒有說要往內閣補多少人,而現在內閣是三位閣臣,按照隆慶元年的配置,這次進入不會少於兩人,所以下午內閣最後定下來推舉的名單就顯得有點長。
排在第一位的當然不是魏廣德,或者殷士譫,而是禮部尚書高儀,第二位的才是殷士譫,之後才是魏廣德和趙貞吉。
這些人,都是翰林出身,而且官居禮部或者吏部尚書、侍郎,都是具備補內閣閣臣的。
內閣閣臣,嚴格按照職權劃分,其實就是皇帝的大秘,雖位高權重,卻還不需要朝堂公議。
雖然看到這份名單,可魏廣德和殷士譫反而沒有因此就放心,反而因為就差臨門一腳而更加緊張起來。
這是什麼年代,他們的榮辱隻在皇帝一念之間。
口含天憲,言出法隨,不顧如此。
明日,隆慶皇帝的批複下來,一切才能塵埃落定。
或許是看到魏廣德和殷士譫在看過條陳抄件後顯得更加緊張,陳以勤樂嗬嗬的,也沒有出言安慰,說什麼讓他們寬心的話。
因為現在隆慶皇帝變化有些大,他們今日在宮裡隻是感覺到皇帝要補人入閣,但是到底會怎麼選擇,隆慶皇帝根本沒有明示。
隻不過之前皇帝的安排,已經擺明了要讓殷士譫和魏廣德入閣的態度,隻是在尋找機會。
畢竟隆慶元年,隨著陳以勤、張居正入閣,內閣閣臣已經多達六名,是無論如何不可能繼續進人了,即便大明的內閣並無定員。
隻是誰能想到,就在當年就有高拱、郭樸兩人黯然退場,在今年又有徐階致仕,內閣閣臣一下子少了一半。
走出陳府的時候,魏廣德和殷士譫都沒有說話,隻是相互拱拱手,隨即魏廣德上馬車,而殷士譫則是上轎。
馬車前行,搖晃中魏廣德不由得想到,若是明日心想事成,自己以後也不能再坐馬車了。
其實加封吏部尚書的時候,夫人徐江蘭就已經給魏廣德定製了大轎,隻不過魏廣德以不習慣為由一直沒有使用。
不過都入閣了,還繼續馬車出行,似乎就顯得他和其他人有些格格不入。
“是該換轎子了。”
魏廣德嘴裡呢喃道。
這輛馬車,與其說是他當初從九江府赴京的馬車,但馬車上的木料實際上早就已經換的差不多了,根本就算不得是原來的那一輛。
隻不過,最初修修補補,不斷替換下不能用的,之後隨著官職提升也不斷改動。
如果古代有車架號的話,或許也隻是車架號沒變,但是整車已經換了好幾次了。
莫名穿越來此,魏廣德有些信命。
當初正是這輛馬車帶他到了京城,迎來飛黃騰達,在他看來這輛馬車似乎帶給他運氣,何況這麼多年下來,多多少少也有一些感情了。
“算了,這車還是留在府裡。”
魏廣德在心裡做出決定。
即便自己不坐馬車改坐轎,家裡閒著一輛馬車也不是什麼事兒。
魏廣德回家後,並沒有把陳以勤那裡得來的消息告訴家裡人。
若是告訴她們,今晚怕是就睡不好了。
第二天,魏廣德依舊按照以往的習慣前往禮部上值,不過隻有踏上馬車那一刻,他心裡顫動了一下。
魏廣德在值房度日如年,他不知道那份條陳到最後,隆慶皇帝最終會勾誰的名字。
而此時在乾清宮裡,隆慶皇帝麵前也正擺著內閣的條陳。
高儀、魏廣德、殷士譫、趙貞吉。
四個名字,隆慶皇帝目光一一掃過。
增補閣臣,其實在昨日他也是臨時起意,因為被李春芳他們給氣著了。
朱希孝留下來的文書裡麵都寫了什麼,已經有人拿他和趙宋皇帝相比了,隻是不確定他是宋徽宗還是宋欽宗,你叫他怎麼麵對天下人。
這個事兒已經傳開,之後該怎麼處理?
這才是隆慶皇帝現在最頭痛的大事兒,不能任由民間繼續流傳下去,否則自己這個皇帝的麵子都丟光了。
高儀、趙貞吉兩人,文章做的都不錯,可惜,他現在不需要會寫文章的人。
文采斐然,翰林院一抓一大把,否則怎麼考一甲,怎麼過朝考。
想到最先發現此事不妥當之處的還是魏廣德和殷士譫,他們才是他最需要的人。
能發現問題,還要能解決問題。
沒有過多猶豫,隆慶皇帝提筆在魏廣德和殷士譫名字上打了勾,隨即又在旁邊注釋一段小字。
服侍在隆慶皇帝身邊的兩個太監,一個是騰祥,一個就是陳矩。
雖然隔著一點距離,騰祥年歲有些大,或許老眼昏花看不清楚,可陳矩現在還年輕,自然看個明白,心中不免一陣唏噓。
他和魏廣德結交是什麼時候,那會兒魏廣德剛參加完科舉成為庶吉士,禦史,沒想到才多少年?
十來年的時間,就從新科進士一躍而入內閣,成為閣臣,怕是大明開朝以來,最快從庶吉士跨越到內閣大學士的人了吧。
不過畢竟是接受過太監學堂正規教育的人,又接觸機要甚久,隻是片刻功夫陳矩就輕輕搖頭。
因為他想起來了,魏廣德雖然升官看上去很快,但是貌似曆史上比他更快的還有,而那個人就是嘉靖皇帝曾經非常倚重的大臣張總。
張璁字秉用,號羅峰,後為避禦諱,明世宗賜名“孚敬”,字茂恭,浙江溫州府永嘉縣人。
明朝中期重臣,也是“大禮議”事件中最重要人物之一。
張璁為正德十六年進士,雖為正德年間進士,但此時禦座上的皇帝已經換成了嘉靖皇帝朱厚熜。
可以說,張總入仕途就是跟著嘉靖皇帝混。
他從進士到內閣閣臣用了多長時間?
七年。
正德十六年五月中進士,嘉靖六年十月入閣。
貌似比魏廣德,還是快了近一倍的時間,隻不過張總入閣如此之快也是時勢所致,那時候的嘉靖皇帝初登大寶,手裡需要知道信賴的人。
由他之手吸納的“天子門生”,又在“大禮議”事件中為他衝鋒在前,自然得到他的完全信任。
隻不過陳矩不會知道的是,張總這幾乎是火箭般的提升速度還並不是大明朝最快的。
崇禎十三年狀元魏藻德升遷速度比張璁還要快,僅僅到崇禎十六年的時候,他就已經遷為東閣大學士,成為大明朝最快入閣第一人。
和張總一樣,依舊是時勢所造就。
那時候做為大明朝末代皇帝的崇禎帝已經完全沒有章法,隻要發覺一個所謂“人才”,都會選擇火速提拔委以重任,希望能挽狂瀾於既倒。
而這個發覺的過程,造就不是通過大明朝已經形成百年的層層篩選模式,或許僅僅是一篇文章打動皇帝,簡單一次平台召對,就會飛黃騰達,快到讓現在所有人都不敢想象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