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矩隻是笑笑,隨即說道:“此事我記下了,回去打聽打聽,不過你說首輔大人應該在乾清宮裡也有人,這個其實你早就該想到的。
當初嚴嵩回鄉那會兒,宮裡就清理了不少人。
至於是誰搭上首輔大人這條線,我也不知道,不過估摸著不是騰祥就是孟衝。”
說道這裡時,陳矩仿佛剛想起似的,又繼續說道:“對了,有個消息你可能還不知道的,我也是這兩日才聽到的風聲。”
“什麼事兒?”
魏廣德驚訝問道。
“騰祥的身子怕是不成了,快七十的人,最近好像一直在吃藥。
前日我看到他伺候陛下,手腳都抖的厲害,才差人盯著發現的。”
陳矩低聲說道。
“哦......”
魏廣德心中微驚,他在外廷可沒聽到風聲,想來騰祥把消息封鎖的極嚴,也是怕最後時刻被人算計了去。
不過魏廣德對騰祥的家底不感興趣,反而是對他離開留下的位置上心。
誰會接替他出任掌印太監。
現在的騰祥,就好似嘉靖朝時期的黃錦般,在隆慶皇帝麵前那是極得寵的,所以在內廷的權勢極大。
李芳伺候隆慶皇帝二十多年,患難與共,都比不得騰祥溜須拍馬的功夫,可見他手段也極是高明。
隻能說能從內廷冒出頭來的,沒一個簡單人。
“那得注意下,誰做掌印。”
魏廣德隻是低聲道。
“其實也就那幾位,我看好孟衝。”
陳矩低聲道:“聽說孟衝和騰祥當初有個攻守同盟,就是騰祥下去就舉薦孟衝,這也是當初陳洪急了,要幫著高拱的原因。”
“馮保呢?”
魏廣德直接開口問道。
“馮保賭的是太子,不是當今。”
陳矩低聲答道,“他要的是十幾二十年後,所以他和騰祥孟衝關係處的都不錯,大家各取所需,相互照應。
那是宮裡圍攻陳洪時,受益最大的就是他。”
“馮保是聰明人,知道棋差一著,所以乾脆避開。”
魏廣德說道。
“騰祥如果和首輔大人搭上線,那孟衝八成也是。”
這時候,陳矩忽然說道。
“首輔大人還能繼續坐穩位置,嗬嗬,這個我們就不談了。”
魏廣德笑道,“來,喝酒。”
.......
“高閣老最近在忙什麼?”
第二天,內閣魏廣德值房裡,魏廣德對蘆布問道。
作為魏廣德值房的人,除了處理值房內事務外,還有在內閣打探消息的責任。
“聽說,最近凡事彈劾奏疏,高閣老都讓中書那邊分發給他處理。”
蘆布想想才答道,“除此外,和其他閣老無異。”
“他要處理彈劾奏疏?”
魏廣德皺皺眉,旋即明白他這麼做的目的。
高拱在內閣裡,一向把整頓吏治掛在嘴邊,而且理解還非常之深。
高拱入閣前夕,在禮部尚書任上,還撰寫了《挽頹習以崇聖治疏》,也就是後來外界盛傳的《除八弊疏》。
此疏高拱對嘉靖後期逐漸形成的弊政親身觀察、深思熟慮而提出來的。
觀此疏就能大致理解他對當時政治環境的分析,時局艱危的根源在於“積習之不善”,對這種“積習”條分縷析,列為“八弊”。
一曰“壞法”,即曲解法律,任意輕重;
二曰“黷貨”,即賣官鬻爵,貪贓納賄;
三曰“刻薄”,即冷酷苛薄,刁難民眾;
四曰“爭妒”,即爭功嫁禍,彼此排擠;
五曰“推諉”,即推責委過,功罪不分;
六曰“黨比”,即拉幫結派,黨同伐異;
七曰“苟且”,即因循塞責,苟應故事;
八曰“浮言”,即議論叢雜,混淆是非。
不得不說,就算是魏廣德這個後世人看了,也會拍手叫好,因為高拱對大明吏治的分析很到位,即便是到了後世也不過時。
嘉靖中期以來,官場盛行唯名是求、唯利是圖的風氣,官員為追求名利和官運亨通,貪賄成風。嚴嵩執政,更使官風大壞,“奔競成俗,賕賂公行”。
他們公開賣官,“官無大小,皆有定價”,“凡文武遷擢,不論可否,但衡金之多寡而畀之。”
各級官員,因賄而得官,因官而得賄,“去百而求千,去千而求萬”。
在高拱眼中,如不徹底破除貪汙納賄、賣官鬻爵的弊政,國將不治,朝政必衰。
魏廣德不反對整頓吏治,雖然他不想沾這個吃力不討好的差事,但不代表他也放任其滋生。
對貪官汙吏,哪朝哪代其實都深惡痛絕。
不過,魏廣德主要防備的還是高拱借此行排除異己之事,所以就對蘆布吩咐道:“一會兒你去中書那邊查查,抄錄下近期處理了那些人,都是因為什麼事兒。”
身處內閣機要,資料自然也很齊全。
畢竟不管是科道言官彈劾還是吏部查處,都會上奏,自然內閣都會留下記錄。
快中午的時候,魏廣德就已經從蘆布那裡拿到了一份名單,詳細記錄近期高拱處理的官員情況。
魏廣德大略看了一遍,倒是看不出有什麼明確的指向性,也就是說貌似不是在為打擊某些勢力而采取的行動。
吏科都給事中鄭大經彈劾惠安縣知縣蕭繼美,久竊虛名,近乃使行千金於輦轂之下,請逮治之。
而最後高拱和隆慶皇帝都批了“可”,想來人現在已經被逮捕入獄了。
還有直隸巡按禦史楊家相彈劾漕運把總指揮同知李天佑等八人貪汙不職,及吏部查辦刑部山西司郎中孫大霖納賄銀近三千兩,贓跡數多,照依貪例,孫大霖革職為民等。
既然看不出高拱有什麼動作,魏廣德自然也沒法說什麼,最起碼高拱整肅官場風氣是好事兒。
高拱處理的七八個人裡,皆涉及賄金,貪贓必然枉法,枉法為了貪贓。
以嚴刑峻法懲治貪賄,清除汙俗,魏廣德沒意見,不過看到高拱回朝這麼短的時間處理這麼多案子,還是暗自乍舌,反貪力度堪稱大明朝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