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貢院正堂裡,包括主考、同考、提調、監試、供給、收掌試卷、彌封、謄錄、對讀、受卷及巡綽監門等官員齊聚於此,都想見證今科會試會員的出現。
當然,說是填榜,其實不過是填草榜。
填製草榜的時候,相關考官還要把糊名、謄錄的考卷進行校對,對擬定錄取的“朱卷”與考生的“墨卷”進行“對號”,編號不對者棄而不取。
這點,其實還是很殘忍的,因為若是謄錄官抄錯,就算考生的答卷確實被錄用,也會因此落榜。
當然,謄錄並非一人進行,而是有三次核對才會被送到考官考房去,所以出錯的概率也是非常小。
或者說,大明朝立國百年,還從沒有出現過這樣的失誤。
“李多見,福建興化府仙遊縣人,會試七十四名。”
隨著又一個考生的信息出現,這邊巡考等官員就開始核對朱卷和墨卷,對比填寫的考號,那也是一絲不苟。
“三甲的,大概也就是這些人了。”
這時候,王希烈開口說道。
核對好的考卷,全部都按照順序放好,因為最後還有一道正是填製黃榜的程序。
不管是殿試榜還是會試榜,都是用黃色榜紙,隻不過殿試榜單是“金榜”,也是金榜題名這個成語的來曆。
而會試榜單,就是簡單的黃榜,不過正式名稱是叫“甲榜”。
會試榜單叫甲榜,而鄉試榜單則是乙榜,殿試考生必經這兩榜題名,故而進士也稱為兩榜進士。
這其中的兩榜,也就是鄉試和會試的甲、乙榜。
不過,對於考生來說,會試榜單當然更加重要,因為殿試是不篩人的,進了會試榜就必然中殿試,隻是排位高低的區彆。
所以,他們的名字上了甲榜,也就意味著他們李魚躍龍門從此就有了官身,成為這個帝國的統治階級中的一員。
“李三才,順天府通州人,會試七十三名。”
有一個考生信息出現,魏廣德聽了倒是微微一愣,感覺這個名字怎麼覺得有點耳熟。
“有機會進二甲,李三才,也不知到底有幾分才氣。”
魏廣德沒說話,副主考王希烈倒是品評起來人家的名字。
魏廣德聽了微微一笑,隨口就說道:‘或許人家父輩篤信道家,取太極兩儀三才四象五行六道七星八卦九宮十方之中選擇的三才,倒未必是三分才氣的意思。’
“嗬嗬,是極是極,說起來,那些年先帝篤信道家,百姓可不就紛紛效仿。
就算到了如今,京城的道觀寺廟依舊香火鼎盛啊。”
王希烈說道。
他是個不信神佛的人,自然對這些是看不慣的,這時候不免褒貶起來。
“太祖崇佛,成祖信道,至於你我,看個人吧。”
魏廣德隨口說道,不過很快意識到什麼,又扭頭看著王希烈說道:“說起來,子中兄倒是和我一樣,對宗教並不怎麼上心。”
“子不語怪力亂神,我可不知道信那些有什麼好的。”
王希烈說道。
“通州,李三才”
魏廣德灑然一笑,隨即低聲念道了一句。
不過他費勁腦細胞也沒想起自己在什麼地方看到過這個名字。
或許,不是這一世遇到的人,應該是上一世看到過這個名字吧。
魏廣德隻能這麼想,他早就發覺,他的記憶力好主要這一世,上一世看到過的東西,記憶還是比較模糊,並沒有如同某些穿越者那樣,前世今生都記得清清楚楚。
不過即便如此,他也不免多關注了這個李三才兩眼。
既然後世有記憶,說明這人多少應該是之後的一個風雲人物。
實際上,李三才這個人在明末確實算風雲人物,攪動朝堂之人。
後世對李三才褒貶不一,但很多還是帶著強烈的個人情緒。
李三才的爭議,其實主要還是出於黨派之爭,褒揚李三才的自然就是明末大名鼎鼎又臭不可聞的東林黨,而貶低他的,則是除東林以外的齊浙楚黨等。
可見,李三才本質上就是標準的東林黨人士,而且在黨內影響力還頗大。
不過李三才的政治建樹,其實也並非沒有。
萬曆二年考中進士,初授職戶部主事,萬曆十一年時,升任戶部郎中。
後來魏允貞因為議論朝廷、違背輔臣意思而遭到皇帝責備時,李三才抗旨為他申辯,結果被貶為東昌推官。
貶出京城後,曆任南京禮部郎中、山東僉事、河南參議、南京通政參議、大理少卿等職。
萬曆二十七年,以右僉都禦史總管漕運,巡撫鳳陽各府,期間數次上疏陳明礦稅之害,並裁抑礦稅使。以治理淮河有功,加官至戶部尚書。
萬曆三十八年,有朝臣想要引李三才入內閣,由此誹謗他的言論四起。
東林黨人極力為其辯護,從而形成黨爭。
萬曆三十九年,引退回家,萬曆四十三年,遭禦史彈劾,被貶為平民。
天啟元年,朝廷因缺少人經略遼東,想要起用他,但因朝臣爭論不休而擱置。
天啟三年時,終於被起用為南京戶部尚書,未及上任即去世,享年七十一歲。
另需要注意的是,李三才祖籍陝西臨潼縣任村裡,僑居順天府通州張家灣,可見其家庭還是很富裕的,否則也很難搬到京畿附近,還是在通州。
由此,後世許多人認為其在總管漕運時有嚴重貪腐,其實並不意外。
可以說,李三才家族很大可能就是漕運的獲利集團中的一員。
同時,他成為東林黨的代表人物,也是在對抗萬曆皇帝後期礦監礦稅上起到急先鋒的作用。
當時礦監稅使中最橫行的是陳增,深得萬曆皇帝的寵信,誰也不敢動他。
此時李三才巡撫鳳陽、淮揚一帶,正是陳增收稅的區域,他用計除去了陳增的得力助手程守訓,打擊了陳增的囂張氣焰,“以折稅監得民心”,為此贏得了許多朝臣支持。
另外,李三才拿得出手的政績,怕也隻有治理淮河了。
巡撫鳳陽時,李三才就對轄區內經常泛濫的淮河進行了治理,據說效果也是很好。
如果魏廣德知道這些,怕就會對他上心了。
簡單說李三才這個人,就是能力上佳,但不清廉。
當然,清不清廉魏廣德其實不在乎,因為他自己也算不得清廉。
下麵官員和門生古舊送的財物,他都是照單全收,即便是遠在江南的,曾經都兩袖清風的俞大猷都學壞了,每年的冰敬炭敬一樣不少送到他府上。
魏廣德喜歡用的,還是有能力的,其他都是小節,隻要不是弄得天怒人怨就行。
規則內撈錢,魏廣德自然沒能力扭轉這樣的局勢。
或許,後世人都向往忠誠正直,廉潔奉公的官場,認為吹噓的所謂高薪養廉可以促成這樣的風氣,讓官場為之煥然一新,但實際上這些不過是空想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