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任務(2 / 2)

大宋好官人 飄依雨 4409 字 2024-03-21

【商場】:尚未開啟

……

“嗯,我的腦子裡好像突然多了很多東西啊?”

稍稍一思索的張正書就發現了,他的腦子裡突然多了很多關於農事方麵的知識,從《汜勝之書》到《齊民要術》、《王禎農書》、《農政全書》,再到後世的無土培養,雜交水稻,甚至農藥、化肥的合成,耕作農具的製作,全都應有儘有。

“哇,要是這個年代把雜交水稻弄出來,豈不是不愁沒飯吃了?”

張正書突然來了興致,說到底,中國之所以頻繁改朝換代,不過是因為中國人……太能生了。根據張正書所知,唐代最鼎盛的時候,也不過區區五千萬人而已。到了宋代,人口幾近倍增。現在元符年間的人口,已經突破一個億了,也就是宋朝人說的一萬萬人。

這麼多的人口,還能保持穩定的糧價,除了宋朝官府鼓勵耕織,不抑兼並以外,就是耕作技術的提高了。精耕細作,已經深入人心。而且人口逐漸南移,開始初步開發了江南。有了這個基礎,宋朝才能養得活這麼多人口。

但是……想到宋徽宗自己找死,為了個人信道,開始盤剝百姓,鑄九鼎,建明堂,修方澤,立道觀;為了個人欣賞奇石,不遠萬裡從江南拉來的太湖石,還大肆修建園林,建立了延福宮和艮嶽;為了個人花銷,任用蔡京等奸臣宦官,巧立名目,增稅加賦,苛捐雜稅,搜刮民財……

本來北宋好端端的,被宋徽宗這麼一鬨,得,鬨沒了。

中國曆史上,還真的就找不到一個還出於繁盛時期的朝代被北方遊牧民族所滅的,獨宋一家。如果宋徽宗不是這麼作死,宋朝因為還是有救的,因為北宋滅亡隻是一個意外而已。但意外有時候又往往是注定了的,誰叫宋朝攤上了宋徽宗這樣一個皇帝呢?

張正書想起來了,雖然北宋末年宰相都很渣,但這是一個比渣的年代。雖然章家和張正書有舊怨了,但章惇這人的能力不是蓋的。可是宋徽宗上台後罷了章惇的相,又罷了韓琦長子韓忠彥的相,結果蔡京獨相長達三年之久,北宋的禍根就此埋下了。蔡京是誰?他隻是一個政治投機者,做開封府府尹的時候,他能做到鐵麵無私,做宰相的時候,他也能做到賄賂公行,賣官鬻爵,弄得天下怨恨紛起,百姓民不聊生。再加上臭名昭著的“稻田務”,強征暴斂,農民大量逃荒,糧食生產難以為繼,北方便起義不斷了。

中國曆史的怪圈,大抵都是這樣的。糧食跟不上人口的發展,就必定會發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起義。農民就活不下去了,哪裡會跟你再做什麼順民?所以你看,糧食問題重不重要?

雖然,曆朝曆代的開國皇帝都會減稅減賦,與民休息。但人啊,總是記吃不記打,往往生活一好起來,就忘乎所以了。宋徽宗就是這麼個典型,怪不得後世評論他說,“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不知道民眾勞苦的皇帝,他還會考慮泥腿子的死活嗎?所以,北宋的悲劇,是偶然,也是必然的。

“要是種好田了,這靖康恥能不能避免了?”

張正書想了想,好像有這麼點關聯。

宋江、方臘的起義,讓朝廷的部分禁軍死在了內訌中,導致在抵擋金國兵鋒時,根本沒有足夠的士卒。彆看北宋號稱有軍隊百萬,但其實真正能作戰的,卻僅僅隻有十幾萬。為什麼呢?原來啊,北宋士兵的組成,北宋招士兵都是招募一些流民和貧農,哪裡有天災人禍,朝廷就去哪裡招募士兵,這樣一來,士兵素質低下,當兵隻是混口飯吃,哪裡有什麼戰鬥力?不過就是拿起了槍杆的泥腿子罷了。要府兵製,或者是屯田製,這樣的農民兵也是有戰鬥力的。可惜,宋朝的兵製是募兵製,這就悲劇了。

本來就不多的主力軍,在北方不斷的起義中消耗了這麼多,新的軍隊又沒有訓練好,戰力下降太多了。以至於靖康之恥時,北宋明明有五十萬大軍,卻被區區七萬金兵殺得丟盔棄甲,連徽欽二帝都被擄了去!

好在,如今為時未晚。努力種田,或許能阻止悲劇的產生。

隻是現在都快秋天了,種什麼好呢?

作為一個之前兩眼一抹黑,隻懂“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富家子弟,讓張正書腦補出汴梁附近的農作物種植情況,還是有點難為他了。

“算了算了,明天再說吧!”

也許是剛剛傷愈,張正書覺得精神很是疲累,此刻眼皮都在打架了。

月色如水,銀光泄下一地。照在粉牆黛瓦之上,頗具韻味,猶如一幅水墨畫。

一夜無話。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