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棉花與蔬菜(1 / 2)

大宋好官人 飄依雨 3294 字 2024-03-21

其實朝廷不是沒錢了,而是官家耗費太多了。

官家趙煦親政後這五年來,發動了對西夏的三次戰役:分彆是重啟河湟之役,收取青唐地區;還發動了兩次平夏城之戰。西夏呢,是被打服了。但是宋朝呢,得到什麼利益沒?抱歉,一分錢的實利都沒得到,甚至還大虧特虧。

這三次戰役耗費了北宋朝廷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而當地吐蕃的反抗非常激烈,北宋朝廷不得不投入更多的兵力來維護統治。可以說,這三次戰役,給北宋的影響太大了。耗費巨大,損失了精銳戰兵,卻撈不到什麼實質性的好處。不得不說,北宋朝廷裡的人,就沒有一個戰略家,根本沒有戰略眼光,打仗隻是為了麵子而打,而不是為了實質性收益而打。

這也可以理解,官家趙煦登基時才九歲,一直被高太後壓著,垂簾聽政,一點實權都沒。到了叛逆期的趙煦,肯定想變著法證明自己能行。結果呢,好大喜功,用來形容再貼切不過了。

三次戰役,不僅耗費了錢銀,還抬高了糧價。北宋西北多年的儲糧,被消耗一空,糧價陡然高了起來。再加上北宋朝廷沒錢了,常平倉也維持不下去。最後的結果是什麼呢,大地主和大商賈,開始把控了糧價。

最主觀的感受就是熙寧年時,糧價一鬥才七十文錢;可現在呢,已經升至一百二三十文一鬥米了,差不多貴了一倍。

沒有常平倉抑製糧價,商賈和大地主當道,哪裡會顧及貧民的死活?於是,土地兼並愈加劇烈,自耕農大量破產,社會開始動蕩。一發生什麼天災人禍,朝廷開始救濟的時候,不得不再使用“老招數”,把流民青壯收入禁軍、廂軍之中,冗兵再次升級。循環往複,宋朝似乎進入了一個死循環之中。

張正書結合曆史上的實情,通過那倒黴蛋的記憶分析,得出的結果便是:天下困頓了!雖然不至於到易子而食,餓殍千裡的慘狀,但社會已經不穩定了。加上人口劇增,北宋朝廷還能維持統治,維持繁華,不過是假象。要不然,為何靖康之恥時,北宋這麼快就滅亡了?

曆史有其偶然的因素,也肯定有其必然的因素。

“所以,種田術,應該這樣使用嗎?”

張正書似乎得到了明悟,不錯,就應該推廣種田技術,提高糧食產量。糧食一多,糧價自然下降,畢竟物以稀為貴嘛!

“至於破產的農民,種棉花,弄紡織廠,豈不是解決了社會矛盾?”

這會張正書覺得自己抽中這個“種田術”,還是有很大用處的嘛!

“隻是我那個便宜老爹,會讓我種棉花嗎?”張正書想了想,覺得這是不可能的事。看看中國農作物的傳播就知道了,沒有確切價值的農作物,一開始是不受待見的。現在的棉花已經傳入中國了,可惜隻在嶺南、閩南一帶種植而已。

“紡織工廠,那可是資本主義真正的萌芽啊!”張正書心中的算盤打得劈裡啪啦響,“再說了,我那便宜老爹給了我千畝田地,好好規劃一下,種植棉花,再弄個紡織工廠是沒問題的。‘種田術’裡,有水力紡織機的資料,應該做出來!”

一開始,張正書也不明白,為什麼“種田術”裡麵有紡織的資料。現在他明白了,原來這種田和紡織也是有關係的啊!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