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些營造匠說著閒話,不用半天,已經紮好了茅草,可以開始鋪茅草頂了。
這時候,已經畫了一半圖紙的張正書,放下了手中的鵝毛筆。來財有點意外:“小官人,不繼續畫了嗎?”
也不知道說來財傻還是說他精明,他居然看出了張正書筆下的圖紙畫的是什麼。“這是水車,這是筒車、這是翻車……小官人打算要在李家村那裡建這些嗎?”來財雖然見識不太多,但他也是知道這些灌溉設施,要花費不少錢才能建得起來的。而且,很容易吃力不討好。在宋代這時候,因為爭水源而鬨出的打鬥也不少。好在李家村大部分田地都被張家兼並了,這倒是沒什麼問題。隻要張正書不那麼吝嗇,允許李家村的自耕農也用這些灌溉係統,肯定會很和諧的。
有便宜占,誰不喜歡?誰還有怨言?
張正書倒沒想得那麼多,他弄這個灌溉係統,主要是想省事而已。剛剛他提了幾桶水過來淋菜,都弄得滿頭大汗。要是能輕鬆灌溉,豈不是省事得多?最關鍵的是,這灌溉係統做的值——剛剛灌溉一下子,張正書就得了19點經驗值。要是弄出個灌溉係統來,豈不是每天不斷的增長經驗?這個誘惑,張正書拒絕不了啊!
不然的話,種田術都不知道要猴年馬月才能升到十級。
“等下再繼續畫,現在我要跟那些匠人說說,這茅草棚要如何搭。”
張正書抖出之前畫好的茅草棚圖紙,指導了一下那些營造匠,要如何搭建這新式的茅草棚。三層茅草紮,錯落有致地被串聯了起來,不僅四麵圍得嚴嚴實實的,就連窗戶都沒有,隻留下一個供人進出的小門而已。按照張正書的話來說,這樣能最大限度減少溫度的流失。
一個茅草棚,經過這幾個營造匠的賣力乾活,總算是在日落之前搭建了起來。
然而,張正書並不滿意。
茅草雖然能保溫,但冬日的汴梁可是會下雪的,這點防護措施還不足夠。
“來財,把宣紙都拿來,貼在茅棚的裡麵,四周包括頂麵都要貼!”
張正書吩咐道,這就是做富家子的好處了,想要做一件什麼事,有無數人為他跑腿。
“小官人,這糊紙,可是有什麼奧妙?”
一個營造匠壯著膽子問道,但其實這已經違反了行業戒規了。
“這沒什麼,隻是保持溫度而已……這麼說吧,暖和的地方,蔬菜才能生長,我這隻是等於給蔬菜穿上一件衣裳罷了。”張正書形象地比喻道,他也不怕這個方法泄露出去,其實這方法成本也不低,而且沒有形成產業規模,是賺不到什麼錢的。就算泄露出去,張正書也能賺經驗值啊!這個係統已經默認的了,隻要是和張正書有關的種田技術,都能獲得經驗值。越多人在冬天用這個辦法種菜,張正書就升級得越快,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