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不外乎就是遼國、西夏、吐番、天竺、大食罷了?是了,東邊還有個倭國,天下便是這麼大了吧?”李行首覺得奇怪,這天下能有多大啊?
然而,張正書卻淡然一笑道:“錯矣,天下之大,中原不過一隅。我中國雖號稱乃是天下之中,認為‘天圓地平,中國居中’,殊不知天下之大,遠超尋常人想象。其一,世界之大,遠不止這幾個國家。據我所知,起碼還有西域諸國、高麗,南洋那裡還有數十個小國,甚至再往西海上萬裡,有拜占庭帝國,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等等,甚至還有一塊比大宋還要大得多的陸地,上麵全都是昆侖奴。其二,我們腳下這塊大地,並非是平的,而是一個圓球。”
“這不可能吧?”李行首差點沒跳了起來,這腳底下是個球?這叫她怎麼可能相信!
“如何不可能?”張正書正準備下一期報紙搞個大新聞,推出“地圓說”,於是翻找了不少資料,才總算找到古代也有“地圓說”的證據。“東漢時,張衡所著《渾天儀圖注》有雲:‘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中黃,孤居於內,天大而地小。天表裡有水。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
三國時,王蕃所著《渾天象說》有雲:‘天地之體狀如鳥卵,天包於地外,猶卵之裹黃,周旋無端,其形渾渾然,故曰渾天。其術以為天半覆地上,半在地下,其南北極持其兩端,其天與日月星宿斜而回轉。’
雖然,這些都是古人所雲,並非是我杜撰的。然而,知其然,要知其所以然。我問過曾出海之人,他們都說,出海之時,若遠方有船而來,必先見到桅杆。何解?皆因大地非平麵,而是球麵,所以肯定先見到桅杆,而不是先看到船身。當然,這隻是證據之一,若想證明腳下大地真的是球形,找個人出海,一直往西走,也會回到原地。那麼,就徹底證明了,大地是個圓球……”
張正書的侃侃而談,讓李師師都有點懵圈了。
“……這是真的?”
“自然是真的,我大宋隻著眼於一隅,卻看不到天下之大。為何朝廷一直想拿河套?真的是為養馬地嗎?不然,為的隻是河套平原,可以種植莊稼罷了……”張正書淡淡地說出了大宋朝廷上下的意圖,不就是迫於土地壓力,想要找個繼續容納人口的地方嗎?
曆朝曆代,就沒有宋朝這麼多的人口,當然,宋朝的糧食產量也大大增高了。但隨著人口越來越多,大宋還是不堪重負。且不說經濟負擔重,就是稍稍有個天災,都能弄出幾十萬流民來。你當宋朝真的想把流民招進禁軍、廂軍啊?是沒辦法啊,把青壯都安撫好了,那麼剩下的老弱婦孺,自然也就沒有造反的能耐了。
然而,看似繁華的北宋,卻是起義不斷,甚至是曆朝曆代最多的,平均下來一年就有一次。很多人都以為宋朝繁華安定,殊不知這也是北宋最黑暗的地方。隻有在大城市,繁華安定才是存在的。而在很多地方,卻隻能在生死線掙紮。要不然,怎麼會有這麼多賣身為奴之人?就是因為活不下去了啊!人口急劇的繁衍,而土地兼並卻越來越嚴重,糧食分配也嚴重不均勻。要是風調雨順的年景還好,要是有什麼天災,那肯定出岔子的。所以,這就不難理解宋朝對可以耕種土地那種強烈的渴望了,簡直是如饑似渴啊!偏生宋朝軍隊掣肘太多,甚至荒謬到要按照朝廷頒下的陣圖排兵布陣,能打贏才怪。於是,不難理解為什麼宋朝老是對外戰爭不利了。
李行首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一時間怔住了,良久才說道:“真的是這樣麼?”
張正書冷笑道:“如何有錯?所以,跳出局限一隅的眼光看,我大宋要打的不是西夏,而是交趾!交趾,有良田數十萬頃,黃金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