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城,廣福坊,曾家宅邸中。
“小娘子,你怎麼做起女紅來了?”
彩袖提著燈籠,走進了曾瑾菡的香閨中,見到曾瑾菡居然在繡著一個香囊,不禁有些奇怪。要知道,曾瑾菡從小到大就沒做過什麼女紅,她向來是不屑於做女紅的,隻想學琴棋書畫,學經書史籍,甚至還想去考科舉——然而事實證明,此路行不通。但這麼多年來,曾小娘子可是從不曾做過女紅,這讓彩袖十分驚訝。
“沒甚麼,下月就要十五歲了,學些女紅也是應當的……”
曾瑾菡淡淡地說道,其實以她冰雪聰明,心靈手巧的天賦,區區女紅不過是手到擒來的事。今早請教了一番家中最年長的侍女,曾瑾菡就已經摸到了門路,再練習了一日,已經似模似樣了——雖然繡得還是不太好。
“果真是這樣麼?”
彩袖有些不相信,把燈籠吹熄之後,然後笑道:“我還以為小娘子是瞧著‘乞巧’快到了,想要對月乞巧一番呢!”
“啊,是啊,今個都七月了,今日初幾了?”
曾瑾菡差點忘了“乞巧節”的事了,在宋朝,“乞巧節”可是一個盛大的節日。其風俗,一直流傳到後世,至今在嶺南、江浙等地區也還保留著“乞巧節”的風俗。不外乎圍繞著向織女祈求心靈手巧,可能暗地裡還會祈求一段美好的姻緣。
彩袖說道:“今日已經是七月初五了。是了,潘樓前早已車馬盈市,人多得水泄不通。”
曾瑾菡是經常出門的,自然知道,在潘樓街東宋門外、州西梁門外、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到處都是買賣七夕節應節之物。人多到什麼地步呢?反正就是車馬嗔咽,通行不得,相互阻塞,進不來,出不去,到了夜裡才散去。
“那明日,爹爹是不是會起‘乞巧樓’?”
曾瑾菡突然間想到,以往每年都是這樣的。
在汴梁城,到了乞巧節前夕,每家每戶都要打掃庭院,全城的孩童、女子,不論家境是貧是富,都會穿上新衣服。不同於普通人家,富貴人家會大擺宴席,在庭院中搭起彩樓,叫作“乞巧樓”。這“乞巧樓”的樓閣上擺放著磨喝樂、花瓜、酒炙、筆硯、針線等等精巧的小玩意,或者是精美的食品。這個“磨喝樂”,正是“乞巧節”的應節物品,其實就是一個小小的泥土雕塑玩偶罷了。都是用雕木彩裝欄座,或是用紅紗碧籠,或著飾以金珠牙翠,反正富貴人家的就更加精巧,普通人家的就精妙一些,飾物肯定不會太多。這個“磨喝樂”,其實就是這時候最流行的泥娃娃。“磨喝樂”原來是梵文“摩喉羅”的諧音,因為泥娃娃像佛像一樣,大抵是宋人因為想取個彩頭,所以這麼叫的吧?叫習慣了,這泥偶也就叫“磨喝樂”了。
這些“磨喝樂”都是製作精良的泥偶,身材、手足、麵目、毛發栩栩如生,而且也配有漂亮的迷你服裝。甚至有的“磨喝樂”內部還有機關,一按之下,手腳頭部都會動起來,十分受到女子、孩童的喜愛。甚至還有很多孩童喜歡模仿“磨喝樂”的造型,手執新荷葉,模仿摩喉羅的外形,一度很流行。而大人們誇讚一個小孩子長得可愛,也會說“生得磨喝樂模樣”。
除了“磨喝樂”以外,汴梁城中還有很多“乞巧節”的玩具,比如用黃蠟做成的鳧雁、鴛鴦、鸂鶒、龜魚之類,彩畫金縷,放在水裡,叫做“水上浮”;又有用小木板上裝土,種些粟苗,上麵則做些小茅屋花木,田舍家小人物等等村落之態的模型,叫做“穀板”;有用瓜雕刻成花朵的模樣,叫做“花瓜”;有用綠豆、小豆、小麥,在瓷器內用水浸到發芽,然後用紅籃彩縷束起來,叫做“種生”,就像後世的盆栽一樣;還用油麵蜜糖製作笑臉,叫做“果食”……花樣百出,奇巧萬端。這些新奇玩意兒,都是在汴梁城的大街中心的彩幕帳設處,當成是節貨來賣的。
在“乞巧節”裡,女孩們要望月穿針或蜘蛛乞,焚香列拜,這叫作“乞巧”;這時候還有個習俗,捉一隻小蜘蛛,關在小盒子裡,七夕次日再打開盒子,看蜘蛛結出的網,如果蛛網圓正,則表示“得巧”,昭示著姑娘們獲得了紡織的巧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