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缺一不可(1 / 2)

大宋好官人 飄依雨 3301 字 2024-03-21

“自然是不行的。”張正書淡淡地說道,“就如同你所言,還要開發江南,使得沼澤變成糧倉。我這裡還有最先進的種田技術,便是在山上也能開梯田種水稻,還能讓鹽堿地也長出糧食。

整個天下,以農為本是沒錯的。糧食的問題,關係到一國興滅。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這社會運行規律,本該如此。絕非儒家說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說幾句‘奇技淫巧’的風涼話就能解決的。社會運行的規律,誰違反了,那這個國家必定是不能健康運行的。這就是道,如何皇帝遵循社會這個道,那皇朝延續自然沒問題。如果皇帝解決不了百姓吃飯問題,那皇朝崩塌也是尋常,這就是無道了。皇朝更替,無非就是百姓不滿,起來造反。為何不滿?一是沒飽飯吃,二是沒錢賺。如果能解決兩者問題,百姓有上進通道,社會就能繼續運行。不然,就會推倒重來……”

趙煦還沒等張正書說完,就忍不住怒斥道:“荒謬!我大宋法三代,效五帝,施仁政,加惠天下,當今聖上愛民如子,如何會……如何會被推倒重來?”

張正書微笑著,看著趙煦,說道:“真的愛民如子麼?我怎麼看到,苛捐雜稅眾多,百姓隻能勉強活下去?”

“這……是因為國庫空虛……”趙煦也心虛了,他知道這幾年來,各地造反不斷,他自然也知道是怎麼回事。

“這還不算無道,隻是偏離了社會規律罷了。”張正書淡淡地說道,“人口過多,僅有的土地無法滿足所有人,自然會發生這種事。怎麼辦呢?無非是繼續開墾土地,但如果江南開墾完了呢?還不是要繼續對外擴張?不然的話,我大宋內在矛盾,足以讓皇朝崩塌了。我算過了,大宋的土地能養活這麼多人的,隻不過土地不夠分而已。或者說,農業人口太多了,如果能把一部分農業人口轉移到工商業上,那矛盾自然就解決了。怕是你不知道,或者天下人都沒意識到,社會的進步,並非是由於官員,或者由於當今是誰做皇帝。而是因為工匠,因為技術的進步。”

“荒謬,你在妖言惑眾!”趙煦是個火爆性子,被張正書這麼一說,他自然忍不住了。

張正書也不著惱,淡淡一笑道:“果真是荒謬嗎?試想一下,古有燧人鑽火,結束了茹毛飲血;有巢造屋,百姓得以不鑽山洞;神農嘗百草,而始有草藥醫人,糧食果腹;嫘祖始蠶,方有絲麻……古之聖賢,為何能受人敬仰;而當下儒家,卻隻會抨擊‘奇技淫巧’?

且看看,漢朝時,匈奴不懂冶鐵,被我漢人趕到西方;唐朝時陌刀威武,突厥、高句麗全都被剁碎;今我大宋,有幾項技術,能淩駕於遼國、西夏?怕是沒有罷!技術,才是力量。如果鑽研技術,發明出能投擲數百斤巨石的巨砲,那燕雲十六州,豈不是應聲而下?沒有技術,我漢家就不能重現漢唐榮光!”

趙煦不吭聲了,他仔細一琢磨,發現張正書說的好像確實是事實。

“技術,是一個大國的根基。當然,要想成為一個大國,那麼文治武功,士農工商,百姓安居樂業,是缺一不可的。”張正書說著說著,好像忘了眼前這人是當今官家,陷入了自己的設想當中來。“我大宋的命脈,不在土地,而在海洋。海洋之利,百倍於田地產出。雖冒險於波濤之中,但獲利頗豐。若加稅,給出海船隊加稅便是,何必在農戶身上?”

宋朝的皇帝,自然不是明朝、清朝的皇帝,不知道海貿之利。趙煦是知曉海貿之利的,而且宋朝在海貿的稅收,一年比一年多,早就引起朝野注意了。

若是一般的秀才,哪裡知道這麼多?趙煦開始懷疑張正書的身份了,突然問道:“你今年幾歲?為何不考科舉?”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