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祖洽倒台了,速度之快,證據之全,在大宋都實屬罕見。
就好像是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一樣,葉祖洽在汴梁城都沒有顏麵再呆下去了。曾布也不敢上門,隻是寫了封托人遞給他,說“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讓他識趣些,懂事些,不要君臣撕破臉皮,被貶到瓊州與蘇軾作伴時,才後悔莫及。
葉祖洽絕望了,連曾布都不敢輕易拉他一把,這一次,他是輸得什麼都沒了。
於是,他準備寫一封請罪奏折,甘願伏罪。這是一封自辯的奏折,當然是避重就輕了,葉祖洽承認了自己教子不嚴,但不承認有貪瀆的事情。然而,等他一把奏折遞上去,大理寺的捕役就上門了,當即葉祖洽被投入大理寺獄之中。
這也是趙煦的一個手段,如果投入詔獄,就等於擺明了趙煦過問了此事,那麼葉祖洽的貶謫就和他有關了。但交給大理寺監獄就不一樣了,這大理寺監獄專門關押疑案的案犯,還有各大官員。隻要進了大理寺獄,就等於和皇帝一毛錢關係都沒了。至於你犯沒犯罪?全是大理寺說了算。反正趙煦也不打算這件事了,儘力撇清自己“打壓”大臣的嫌疑。
大理寺的辦案效率還是很快的,葉祖洽的各項問題都被查了出來,不僅有貪瀆,還有各種擅用職權的罪名。
而後,大理寺卿判了葉祖洽杖二十,出知洪州。可以說,這個處罰是相當相當重了。
畢竟,在宋朝士大夫是幾乎沒有死刑的,隻有貶謫。而洪州,就是後世的南昌。這時候的南昌,算是窮鄉僻野之地了。畢竟江南還沒開發到江南西路一帶,到處都還是沼澤,瘴氣叢生。很多官員,在遷徙的途中,就扛不住死掉了。這也是為什麼,宋朝看似沒有死刑,但被貶的士大夫都不長命的緣故。
宋朝的皇帝蔫壞蔫壞的,這種辦法既保存了聲名,又能“借刀殺人”,實在是狠毒。
葉祖洽倒了,張正書也不怎麼高興。因為他知道,隻要葉祖洽不死,總有一天卷土重來的。
有時候,宋朝的政治就是這麼坑爹,一朝天子一朝臣不說,甚至官員起起伏伏,都是常態了。甚至張正書還想著,要不要買凶殺人,半路把葉祖洽給乾掉?不過這事張正書也就想一想,這樣做的風險太大,劃不來。
而且,張正書現在也沒空理會一個前吏部尚書。因為,他已經踏入了縣學的學堂裡,成為了一名“光榮”的縣學生了——雖然之前也是。
不得不說,開封府的縣學,簡直是奢華。這也和當地的經濟有關,縣學裡,不僅有宿舍,還有講堂、儲藏室、藏書閣、孔廟,甚至浴室、刻書庫都有。然鵝,張正書呆了兩天就膩了。每天早晨,雞鳴就要起床了,這就算了,畢竟張正書也是早睡早起的,甚至還要來個晨練。但是,全體師生要先去孔廟祭拜先師,之後再到教室講誦,這就讓張正書蛋疼了。說實話,他對儒家一丁點興趣都沒,也不想學那套之乎者也,迂腐的理論體係。可沒辦法啊,宋朝的教育就是以儒家經典為主,兼習詩賦與時文。所以,張正書堅持不到兩天,就厭倦了。
最最痛苦的是,放學了還有作業。好在張正書本來就是不住宿的,這就給了他一個抄作業的機會。
隻是教諭布置的作業都不一樣,張正書也不能抄得那麼爽快。於是,就勞煩趙鼎做一遍,張正書跟著抄一遍了。
剩下的時間,張正書全拿去照料大棚蔬菜和鼓搞他的紡織機了。即便是這樣,張正書也覺得很麻煩。甚至想直接退學算了,畢竟也學不來什麼。可是,一想到他本身就是去鍍金的,這事就忍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