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從唐朝開始,與漢族政權敵對的少數民族政權的冶鐵業就不再居於劣勢,反而居於優勢。遼的賓鐵刀、西夏的冷鍛甲,都是宋朝難以企及的。這也不難看出,為何經濟繁盛的宋朝對外戰爭屢屢失敗了。因為在武器上,宋朝已經不能占據優勢,反而處於劣勢。農耕民族的武器科技比遊牧民族的武器科技還要落後,這怎麼打得過?
這也是為什麼宋朝長槍兵那麼流行的緣故——沒辦法啊,刀兵和敵人的大刀碰撞的時候,往往是宋朝士卒的刀先缺口,甚至大力的敵人能一刀砍斷宋朝的刀。這樣渣質量的武器,居然還大量裝備宋朝軍隊。
沒有機動優勢,連武器優勢都沒了,要不是弓弩犀利,估摸宋朝連現在的疆域都守不住!
張正書回想了一下汴梁城郊外的那些鐵匠鋪,幾乎都是在用煤炭來煉鋼。連張正書這個文科生都知道,用煤炭來煉鋼,能煉出鋼來嗎?肯定是不可能的,因為煤炭裡含碳量太高了,煉出來的隻是生鐵。哪怕經過了淬煉,也隻是硬度稍稍提高的生鐵,和鋼這個概念相去甚遠。
這也難怪為什麼張家的佃戶在田裡耕作的時候,用鋤頭挖到一塊石頭,都能蹦開一個口子,原因就是這鐵的質量不過關啊!
“煉鋼需要用什麼來著?”
張正書一時間忘了到底要用什麼來煉鋼才行,隱隱約約覺得是和蒸餾有關的,卻怎麼都想不起來了。這也是文科生的弱項了,總是一知半解,卻怎麼都記不起關鍵點。“反正就是要減少碳元素,碳多了,鐵就脆……”
想想看,自唐代以後,漢族的鍛造和焊接工藝長期沒有大的進步,而且還愚蠢到的用煤煉鐵,造成原有的冶鐵優勢縮小乃至消失。沒有武器優勢,被遊牧民族壓著打也正常了。如果有點選擇,沒有一個帝皇是不想開疆拓土的。可惜,武器質量,或者說是冶鐵的質量,製約了中國對外擴張的腳步。
“有時間真的要去問問,遼國、西夏到底是怎麼煉鋼的……”
張正書想了想,這個問題還是問皇城司比較好。
“要是我獻出了煉鋼術,找趙煦換什麼好呢?”張正書可不是什麼一心隻有君主的腐儒,甚至連腐儒也不是什麼忠君愛國之人,張正書更加不會了。在張正書的觀念裡,他獻上技術,就要換來一點什麼。然而,他卻是知道的,北宋對於武人,甚至武備的重視程度,可以說是一點都欠奉。比如說,獻上神臂弩的李定,隻得到一個區區防團之官,要知道,這隻是一個不入流的小吏罷了!這樣的情況下,還有誰去改進武器,發明新的殺人利器?
反觀被人說是“韃、,子”的忽必烈,對於獻上回回炮的工匠,卻不吝賞賜,大手一揮就賞了一個萬戶侯,封為鎮國上將軍,管軍總管,恩寵一時無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