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五十一章:真凶疑雲(1 / 2)

大宋好官人 飄依雨 3433 字 2024-03-22

“你說,那遼國使團遇害,到底是何人手段?”

遼國使臣遇害一案,早已傳遍汴梁城,人人都在討論凶手到底是何人。酒樓茶肆之中,低聲交談此事的人可不少。

“不知曉,但遼人如此高調,依俺瞧來,早晚也是取禍之道……”

“馬後炮!若是你知曉,怎生不去報官?”旁邊一人嘲諷道,要是這麼說,誰都能事後諸葛亮了。

“嗐,這有甚麼難猜的,無非是幾國相爭,底下之人遭災罷了。依俺瞧,那肯是遼人為禍太久,惹了彆個,卻想栽贓給咱大宋……”

“這不是和尚腦袋上的虱子,明擺著的事麼?”

確實,殺了人卻遺留下凶器,偏生又是宋朝的製式軍刀,這栽贓的意味實在是太足了些。但沒辦法啊,沒有抓到凶手,從證物上看,凶手就是宋人,而且還是軍中士卒。軍刀的出處,很快開封府衙門的巡捕也查出來了,這是彆州廂軍的軍刀,不知怎麼地就遺失了。然後,又不知怎麼地出現在了汴梁城中。這裡麵,好像有著很大的陰謀。

但是,要知道宋朝軍隊的裝備實在鑄造得太多了,這一把刀是多少年前遺失的,根本無從查起。

這些年來,各路各州大大小小起義不斷,廂軍忙著剿滅他們,自身也損失不少。遺漏幾把製式的樸刀,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想從證物入手去追查凶手,那實在是太強人所難了些。

這樁懸案自帶的話題性,不僅在汴梁城中熱議,而且在遼國的中京大定府也在熱議。沒辦法,使臣都被人乾掉了,能不討論嗎?不僅討論,還氣勢洶洶地要求宋朝交出凶手!說來也是冤枉,好端端的派出使團跟你說明情況,不要動刀兵。結果呢,你倒好,把使臣都哢嚓掉了。雖然明知道不會是宋人做的,那實在太沒腦子了一些,可遼國畢竟是“蠻子”多,喜歡直來直去,捉不到凶手隻好把宋朝看作是替罪羊了。

要說遼國的製度也是怪,因為是皇帝巡狩製度,所以都城也有五個,分彆是上京臨潢府、中京大定府、東京遼陽府、南京析津府和西京大同府。但隻有上京臨潢府是首都,其他均是陪都。至遼宋澶淵之盟後的極盛期,中京政治作用雖然加強,遼國皇帝也是經常在大定府,但仍沒有改變上京首都的地位。

趙煦近來覺得諸事不順,要說麻煩,幾乎全都是張正書惹出來的。

除了不知情的吃瓜群眾,知情的人都知道那份小報是出自張正書之手,而那份帶著非常明確攻擊性的小報,就是這件事的導火索。

要知道,宋遼雖然表麵挺好,但其實兩家是世仇。

彆的不說,兩國征伐期間互有大將陣亡,這是不爭的事實。這段世仇,可不會那麼輕易就抹去了。更彆說,宋遼邊境上經常互相打草穀,這也是宋遼高層默認的事情。可宋遼雖然是表麵兄弟,也不代表就能戳穿啊!而且,這份小報一出,肯定會刺激到了不少人的神經。

彆的不說,單單是遼國對西夏的政策,對女真的政策,甚至對高麗,對統治下的其他部族政策一曝光,那麼問題就來了。誰都知道,遼國現在不想和宋朝打仗,因為遼國內部的矛盾也不少,前些年還發生好幾起叛亂的事。

這份小報並非慫恿宋朝要進攻遼國,而是旨在點明遼國的軟肋,這個自稱是天下第一強國的遼國,也不是那麼順風順水的。而且此次遼國使團前來,就是要穩住宋朝,不要開戰。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