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根富也是怕啊,這段時間張正書雖然不去打架了,可他惹的事比打架還厲害,都鬨出人命了。雖然,宋朝的社會風氣很排斥武人,武人也很落魄——因為市麵上混飯吃的武人,武藝都不咋的。武藝好的,都投身將門了。畢竟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武人的出路其實並沒有太廣。除了做護院,就是考武舉,或者去當兵了。
說到武舉,其實算是王安石對宋朝最大的貢獻。
因為王安石的變法,真正成功的地方不在朝政,而是在軍製上。
在王安石變法時,正式在朝廷設置“武學”每三年舉行一次全國性的考試,錄取名額以百人為限。各地最各級官員可保送一名免試入學,其餘的都必須參加考試。考試的內容分為騎、射、兵法和戰策。
按照考試成績,優等的直接送樞密院試用為低級武官;其餘的按成績進入武學上舍、或外舍學習。武學講授“諸家兵法”以及“曆代用兵成敗、前世忠義之節”,學製三年。畢業考試及格後,授予初級武官官職。
雖然宋朝建立起了武舉製度,但是在重文抑武的風氣下,很多人隻是為謀一當官出身而已,考取後不願從軍。武科舉出身的彆說名將了,武官都變成了文職。可想而知,宋朝的崇文抑武的風氣到底有多重了。武人都隻是把武藝當成做官的敲門磚,卻並不想上戰場。
不過,武舉也不好考啊,就好像後世高考的美術生、音樂生一樣,雖然看起來文化課的分數是低了,但是對專業的要求很高。宋朝的武舉,騎、射倒是尋常,糊弄一下就過了,比如步射一石弓,十發三中;馬上能射七鬥弓,並掌握五種馬上格鬥武藝;《孫吳兵法》十道題答出七道的,“時務邊防策”五題“文理優長”,法律題十道答出七道,就可以出任低級武官了。
從這個來看,宋朝的武舉更注重選帥才,文科居然比武科更重。
當然,這個要求確實挺高了。畢竟宋朝沒多少人家是可以有馬騎,可以練馬術、馬上格鬥術的。弓箭上倒是好說,關鍵是兵法,又有幾個人是真正理解了兵法的?要不是將門出身,這個武舉根本考不來。甚至很多三五大粗的,鬥大的字不認一籮筐,彆說當軍官了,連個伍長都當不得。
因為武舉的騎、射就是糊弄的,所以很多有兩膀子肌肉的秀才練了一年就去考武舉,居然真的做官了。所以說,武舉是文人做官的一條捷徑。很多有本事的武人,因為被文人占去了名額,都不能入圍。
張正書是了解武舉的,甚至他還想唆使趙煦去更改武舉。
但是,趙煦也有自己的考慮,武舉一旦火起來了,豈不是對文人有威脅?滿朝文官,是絕對不會同意的。王安石改武舉,也是因為文科比武科更重,所以才能成功,延續到現在,不然的話,那基本是沒辦法的事。
不過這樣也好,元符元年也舉行了武舉考試,很多落榜的武舉生,都是被文人占去了名額的,在汴梁城中振臂一呼,估計有不少人來投。沒辦法,武人混飯吃比文人還難,有個護院做已經很了不得了。
“武人是要招募的,而且不僅要招募,還要多招募,起碼要百十個才行……”
張正書很篤定地說道。
“吾兒,遮莫你想造反麼?”
張根富被嚇到了,“你招募這麼多武人,這是取禍之道啊!”確實,即便是將門,也不敢明目張膽糾集這麼多武人啊!更何況,張家隻是一個商賈,若是給人冠上“謀反”的罪名,這是要全家抄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