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我像這種人麼?”
張正書有點無語了,真的好心遭雷劈啊!
“不像……”
“像!”
李師師和曾信驥幾乎是同時脫口而出,張正書聽得真切:“去去去,一邊去彆搗亂。之前的我和現在的我,已經大不同了。知道什麼叫‘浪子回頭金不換’嗎?我突然良心發現了,你懂嗎?”張正書沒好氣地對曾信驥說道。
“我隻聽說過‘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曾信驥悠悠然地端起酒杯,死勁地懟著張正書。
“反正隨你怎麼說,正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我是什麼人,日後自有定論。”張正書也不在乎名聲,反正現在他的名聲確實不怎麼好聽。
李師師倒是輕笑一聲,說道:“兩位切勿著惱,且聽奴家彈一曲,消消氣……”這個和事佬做得恰到好處,顯示出了極高的情商。張正書感慨,人家能做到行首,確實是有本事的。像李師師這個年紀,懵懂不知事的還大有人在,可李師師卻將人情世故都熟稔在心,舉手投足之間都能讓人如沐春風,即便是被婉拒也不會著惱。從這個角度說,能做到行首的,的確不簡單。
悠然的琴聲響起,張正書卻隱隱聽出了裡麵有刀劍錚鳴的聲音,心道:“難道曆史上李師師被稱為‘飛將軍’,也是因為她崇拜英雄嗎?但是為什麼她又會被趙佶……額,可能是趙佶用了皇帝特權吧,畢竟在這年頭,皇帝想睡一個青樓女子,好像不是難事啊?”
“咦,妹婿你看出來沒,李行首用的不是琴,而是箏!”
曾信驥雖然是商賈,但他的音律修養比張正書厲害多了。起碼張正書就分不清,什麼是瑤琴,什麼是箏。
再一看,可不是嗎,李師師彈的居然不是瑤琴了,而是一架秦箏。“原來是古箏啊,我就說怎麼這麼眼熟……”張正書點了點,在後世,古箏可比古琴有名多了,而且學古箏的人也比學古琴的人多,哪怕在宋朝這時候,瑤琴是高雅的象征,而秦箏則是下裡巴人所奏。
所謂秦箏,就是在戰國時流行於秦地,所以叫“秦箏”。這時候的“秦箏”有十五弦,雖然比後世的古箏少了幾道弦,但音色卻更加激越。而瑤琴,卻隻有七弦而已,所以又叫“七弦琴”。至於唐朝詩人李商隱筆下的“錦瑟”,則又是另外一種樂器,叫做“瑟”,所以有個詞又叫“琴瑟和鳴”。瑟有五十弦,但是傳到宋朝這時,已經隻有二十五弦了。所以李商隱感慨“錦瑟無端五十弦”,就是這個由來。
如果不是專門玩樂器的,是分不清琴、箏、瑟的差彆的,一如張正書。好在張正書沒有開口,不然一開口就露餡了。因為他那《京華報》上的《射雕英雄傳》,正好寫到了桃花島上三道試題,歐陽鋒彈鐵箏,黃藥師吹笛子,而洪七公長嘯……要是張正書開口說他不認識這就是“秦箏”,豈不是要打自己的臉?
再說了,《射雕英雄傳》裡還有個“華箏”,也是用了秦箏鏗鏘的用意。
“看來做文抄公也是有風險的啊……”
張正書歎了口氣,看起來就好像被箏聲觸動了一樣。
“小官人,奴家才練得幾日秦箏,你認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