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書院,是技校。雖然也教讀書寫字,但不傳授儒家典籍,隻傳授工匠技術……”張正書淡淡地說道,彆人不知道,他可是知道的。一個國家的國力,體現在方方麵麵。但隨著社會進程的發展,越是發達的國家,就越要看工業實力。
工業,才是一個國家的命脈。掌控了技術的國家,才能掌控自己的命運,也能掌控彆國的命運。
而在工業裡,工業基礎又是重中之重。工業基礎是什麼?很多人說不清,但張正書卻是知道的,工業基礎,其實就是合格的、熟練的工人。隻要有工人在,工業基礎就在。看看二戰之後的日本就知道了,那時候被炸成了一片廢墟,所有的工廠都沒有了。可是,日本憑借著數千萬熟練的工人,所以在戰後短短二十多年的時間裡就再次崛起了。
後世的中國,之所以能躋身世界第二大國,也是因為工業基礎雄厚。除了中國,世界上還有哪個國家是擁有完整工業體係的?除美國之外,西方任何一個國家的工業體係都不如中國完整!而且,單論工人數量,是沒有一個國家趕得上中國的。
這些,才是國力的體現。可惜,看看宋朝現在的文人,乾的都是些什麼破事?隻會在政治上扯皮,軍事上妥協,對技術根本不重視!要不是神臂弩等技術關係到國家安危,恐怕沒有一個文人是上心的。技術流失?那算得了什麼事啊!
不得不說這些文人鼠目寸光,但這也怪不得他們,恐怕整個宋朝都沒有這樣的意識——工匠的力量,可以改變世界。反正在文人的眼中,世界都是文人主導的,工匠?靠邊站吧!可以說,中華五千年,到了宋朝之後就開始落後世界,跟不重視工匠觀念的確立是分不開的。這也是“崇文抑武”帶來的隱形弊端了,走入死胡同的儒家,排外性實在太強了,完全沒有春秋戰國、秦漢時期的海納百川氣度,反而開始了固步自封,一味地崇古。可以說,太過崇古,是儒家,也是中國人在宋朝之後就發展停滯,甚至倒退的一大精神和心理障礙。
現在,張正書打算給宋朝注入創新的基因,從時間上來說,還算趕得及,就看運氣好不好了。
“隻傳授工匠技術?也就是說,這是工匠的書院?”
其中一個皇城司親事官覺得有點奇怪,要知道,官營作坊裡也是雇傭匠人的。雖然是強製征役,但也會強製性逼迫他們學習技術,也算是一種培訓手段。而且,民間各地的工匠都集中在一起,研究技術,也算是從側麵鼓勵工匠提高技術了。等到雇傭結束後,這些工匠各回各家,也把新技術帶到了當地。
從這個製度上說,宋朝的技術傳播還是很廣的。所以在這兩個皇城司親事官看來,張正書的技校完全沒必要。
但張正書卻不這麼看,因為他有著超越宋人數百年的眼光,知道學院派和民間派的差彆是很大。起碼,現在宋朝的工匠中,識字的不足一成。技術雖然過硬,但也隻是積累了經驗而已,算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要是涉及到創新,涉及到他們經驗不能解釋的事情,他們的腦袋可能就不靈光了。
確切來說,中國自古以來,到了宋朝也沒發展出一門真正的科學,原因就在於沒有總結和整理。這固然和儒家有莫大關係,畢竟儒家一直討厭,甚至可以說是極其憎惡機變械飾,認為這些工匠都是懷詐機心,用奇技淫巧來迷惑君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