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六章:大作坊模式(1 / 2)

大宋好官人 飄依雨 3502 字 2024-03-22

“大辦作坊,就能解決土地問題?你遮莫是在發瘋罷?”

沒錯,趙煦第一反應就是這樣。

畢竟是“古人”啊,“古人”的思想,又怎麼會看得到工廠的無限可能性?就算剛剛張正書舉了個栗子,拿禁軍退伍士卒來說事,趙煦都一時間沒轉過來。畢竟蜂窩煤作坊是個“例外”,趙煦還是不相信什麼作坊能容納得了這麼多人工作,他又不是沒見過什麼是作坊,不就是一個小屋子,裡麵兩三個工匠嗎?這樣的作坊,辦得再多又如何?

“官家,你還沒明白嗎,蜂窩煤作坊隻是很普通的一個大作坊罷了。若是從技術性來說,它不值一提。”張正書歎了口氣說道,“彆的不說,就拿我準備辦的棉花紡織廠來說,如果宣傳得好,辦起一個幾萬人的大作坊,也是尋常。當然,這幾萬人,要分布在不同的地方。擠在同一個地方,大是大了,糧食等生活物資的供應也是個大麻煩。”

“甚麼?幾萬人?!”

趙煦差點沒跳起來,這個觀點給他的衝擊實在是太大太大了。甚至可以說,完全顛覆了趙煦的三觀。其實,這也是因為儒家的影響,甚至可以說是從春秋時期開始中國的哲學對政治的影響,都是小國寡民的心態。

而唯有法家、墨家、楊朱學派這幾個,才是真正為大國服務的學派。至於儒家,一開始也是小國寡民的,看孔子的言論就知道了:“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製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為殃。足謂小康。”

這都是因為孔子活在春秋時期,有感於周王室的式微,“禮崩樂壞”,於是希圖複古,回到“三代而治”的時代去,這是儒家“大一統”的社會理想。

正是因為這樣,所以中國人崇古的風潮才會這麼興盛。

三代而治啊,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啊,多好!

可惜,那隻是小國寡民的模式,是理想中的烏托邦,想想就好,誰把它當真了誰就是傻子。

然而,文人就把它當真了,畢竟文人是有文青病的,而且病得還不輕。書上的東西,他們信了十足十,更何況是聖人之言?所以他們注定是看不到希望,因為社會不會倒退,小國寡民隻是幻想。最後,這些文人隻能自暴自棄,開始自我墮落。

趙煦受到的教育告訴他,最理想的社會模式就是“三代而治”,換句話說就是“小國寡民”。人人有田耕,人人有飯吃,那就好了,所有人都不會造反。看樣子好像的確是這樣的,有飯吃為什麼要造反?但很可惜,人越來越多,地越來越少,宋朝還不抑兼並,人人有田耕基本就是在說笑。

好在種田技術提升了,不然大宋根本養不活一億人。

但人口多了,問題也隨之而來,首先就是不好管理。看看宋朝不斷的起義就知道了,人多了,心就雜了。其次,就是吃飯問題。土地壓力太大了,但主要集中在中原。此外,還有很多問題,比如說錢荒啊、天災……

現在,張正書說一個大作坊能容納得下幾萬人,要是多幾百上千個,豈不是能解決大宋千萬人的就業問題了?

要是能解決千萬人口的就業問題,大宋還有什麼負擔,全都成了國力好伐!

怪不得趙煦會如此震驚了,換了誰不震驚啊,沒嚇出心臟病來,算趙煦膽子大了好嗎!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