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五章:虹橋之上(1 / 2)

大宋好官人 飄依雨 3207 字 2024-03-22

張正書解釋道:“你看那船,吃水很淺,對吧?”

曾瑾菡定睛一看,可不是嗎!那船確實吃水很淺,哪怕上麵人多了,吃水也深不到哪裡去。“這也有講究?”曾瑾菡雖然聰慧,卻從未研究過船隻,更彆說什麼船隻用途了。

“那是種畫舫,類似遊船來的。遊船並非貨船,所以它不要求在湍急、水道峻深的江河中航行,是以船底做得平滑且沒有水密隔艙。”張正書笑道,“這樣的畫舫,隻是中看,卻不中用。我要建的船隊,最好能航行在海上……”

但張正書也知道,其實這有點困難。造船為何要分江河船和海船?那是因為兩者的要求相去甚遠,河船的船底較為平穩,上層建築可以造得高很多,而且操作的靈活性也很好。海船具有較強的抗禦風浪的能力,適宜在較深的水域中航行,可以造得很大,但往往船舷很高,因為要放置更大的水密隔艙。海船遇大浪的機會多,所以海船船體多采用園舭型,兩頭高高翹起,可以吃水很深。

如果是從船型的設計來說,宋朝的船隻也算是冠絕天下了。但是,並不是說宋朝的船隻就是很科學的。要是真論起來,宋朝的海船,其實也隻是從河船發展而來的,卻脫離不了河船的範疇。為什麼呢?看看宋朝海船的乾舷就知道了,太低了,這樣的海船隻適合近海跑運輸,要是到了深海之中,是很容易翻船的。

彆看宋朝人可以航海到大食等地,甚至可以到達非洲。但說句不好聽的話,那都是沿著海岸線跑的。

但是,宋朝海船還是有進步的。起碼在船的舭部,有半圓形的護肋緊貼在船殼板上。這可以很大程度減緩船舶搖擺,讓人儘快適應航海的顛簸。而且船頭小,尖底呈v字形,便於破浪前進;身扁寬,體高大,吃水深,受到橫向狂風襲擊仍很穩定;同時,結構堅固,船體有水密隔艙,加強了安全性。底板和舷側板分彆采用兩重或三重大板結構,船上多檣多帆,便於使用多麵風。使用了稱為“轉軸”的桅杆,從而增強了戰勝逆風惡浪的能力。在動力方麵,除帆和槳外,南北朝時期發明的車船得到了推廣和提高。大船上又都設有小船,遇到緊急情況可以救生、搶險。每隻船上都有大小兩個錨,還有探水設備。總體來說,宋朝的海船方向已經走對了。

而且,宋朝的海船是這時候世界上最大的海船,甚至還有五、六千料的大船,要是推到極限,上萬料大船都可以造得出來。

所說的料,就相當於後世的排水量,大概五千料的船等於排水量一兩千噸的樣子。

在宋朝,能造出排水量超過一兩千噸的大船,確實有些匪夷所思了。要知道,這可是木船,不是鐵船!

聽了張正書這麼“專業”的解釋,曾瑾菡才算是明白了過來。好吧,其實張正書哪裡知道這種知識,都是係統在他腦子裡提供的,他隻不過是轉述出來而已。

“也就是說,郎君不太看好現有的船隻?”

曾瑾菡也見怪不怪了,她這個未來夫君,對宋朝的東西好像不太滿意,要自己鼓搞一番才行。

比如香水,宋朝又不是沒有花露,偏生張正書鼓搞出來了香水。比如香皂,宋朝也不是沒有肥皂團子,可張正書還是弄出了香皂。比如報紙,宋朝也不是沒有小報,張正書又弄出了一份報紙。更為神奇的是,張正書鼓搞出來的東西基本都大受歡迎。

有道是,一次可以說是巧合,兩次可以說是撞大運,那三次、四次、五次……就足夠說明了張正書的實力,絕不是胡亂鼓搞的,而是有目的來改進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