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書也看到了,他掀開車上的窗簾,看著外麵那一壟一壟的大豆,已經變得很黃了。估計這一兩日內,就可以收獲了。張正書讓村民們種的大豆,是秋大豆,其實和普通大豆也沒啥區彆,畢竟沒有經過嚴格的培育。還因為天氣的問題,這些大豆成熟的時間晚了不少。不過即便是這樣,張正書估摸著今年的大豆是要大豐收了。
“大豆豐收啊,我可以大肆收購大豆了。彆的不說,壓榨成豆油,拿到超市賣也是可以的。”張正書知道,種大豆是絕對不會吃虧的,且不說可以做成豆腐、豆漿、腐竹等豆製品,還能製成腐乳、豆瓣醬、醬油、豆豉等等發酵豆製品。甚至榨油之後的豆渣,都能拿來喂牲畜,漚肥……大豆,真的一身是寶。
更重要的是,宋朝人雖然比較富裕,可不是人人都吃得起肉的,也不是頓頓能吃到肉的。比如這些村民,看樣子麵無菜色,好像是不錯,但實際上營養還是跟不上。可有了豆腐等豆製品就不一樣了,豆製品是可以被當成肉食的替代品,而且還便宜!
關鍵是,張正書建起來的三用磨坊,他們可以隨便用,又省了一筆錢!
大豆,古稱菽,是中國五穀之一,也是中國原產作物。
可以說,中國有曆史記載以來,菽豆就是重要的農作物。中國有多長曆史,種大豆的曆史就有多長。《詩經》有雲,“中原有菽,庶民采之。”可見,菽豆在古代就很流行種植了。張正書最看重的一點就是,大豆和其他作物輪作或間、混、套種,以豆促糧,用地和養地結合,能保持和提高地力。有了這個經驗,再配合冬小麥,大宋的糧食產量能再上一個台階!
糧食產量提高了,那麼人口自然就會增多了,作坊可用的人也增多了。
大宋的百姓,也不用一家五口種幾畝薄田,連溫飽都成了問題。就好像後世一樣,農民工創造了無數財富,也解決了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張正書掀起的農業改革,會直接讓大宋的國力再進一步。可惜,現在他還沒做出什麼成績,自然得不到重視,這個方法也隻是在李家村周遭十裡八村流傳而已。
農業為本,工業強國,這才是大宋要走的路啊!
張正書歎了口氣,放下了窗簾。
李家村到了,張正書也被顛得腦袋昏昏沉沉的。但是他一下車,就受到了追捧,遠處聲響震天。
“是小官人,小官人來了!”
隨著技校學童的一聲叫喚,所有人的目光齊刷刷聚集在張正書身上,然而各自表情不同。學童們是感激不儘,因為有了張正書,他們才能有肉吃,有書讀。工匠們歡呼雀躍,因為張正書,他們才能賺這麼多錢。而保安隊……神情就複雜了,畢竟是被張正書錘煉過的人,這輩子估計都不想見到的人就是張正書。
“小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