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微見著,張正書知道了趙鼎的想法,那麼朝廷諸公到底是個什麼心態也就明白了。說白了,宋朝朝廷已經明白,想要武力奪回幽雲十六州是不可能的了。因為遼國也不會說你占領了我就退後防守,不奪回了,這是在癡人說夢。所以,隻能陷入這種花錢買平安的困境之中。儘管宋朝視遼國為未開化的夷狄蠻邦(想多了),但也不得不麵對現實,在與其交往過程中放下“身段”,以平等態度予以對待。然而,這是中原王朝覺得很恥辱的事,自秦朝以來,就沒有哪個中原王朝降過身段。
於是,花錢買平安在麵子上過不去,而且遼國還特彆不知道進退。這國書都要比宋朝大一尺,顯得傲慢無比。
使團就更不用說了,排場十足,來大宋就是花大宋的錢銀旅遊的。如此飛揚跋扈,大宋還要顧及麵子,給予最周到的禮數,窩囊,實在是窩囊。
看起來,確實很可氣。但是張正書卻認為,這都是虛的。遼國在宋朝邊境打草穀,殘害百姓,卻被當權者無視,這才是最寒心的。或許是時代觀念不一樣,宋朝的奴婢都能買賣,妻兒都能質押,死幾個邊境屁民,再正常不過了。為了這個和遼國大動刀槍?估計宋朝一點興趣都沒,因為宋朝也經常這麼乾。
不把人命當回事,這就是人治的弊端,也是張正書毫無安全感的原因。張正書再憤慨都沒用,這個年頭人命如草芥,特彆是在邊境,那就更不值錢了。不然你以為,為什麼西軍這麼猛?都是窮瘋了,當兵才有出路啊!
“唉!”
張正書知道宋朝這種心態不可取,但他人微言輕,又不能表露自己穿越者的身份,隻能通過自己的努力,能改變一點是一點了。
趙鼎不明白,為什麼小官人突然就出神了。難道他說錯了嗎?
不,從宋朝人的角度看,他並沒有錯。可在張正書看來,大錯特錯了。束縛武人的辦法有很多,“崇文抑武”這種自廢武功的做法根本不可取。但是要想宋朝改變,基本不可能的了。為什麼是基本國策?就是建國根基,一旦觸動,引發的反彈太大,宋朝江山都可能變了第二個姓!所以,沒有一個皇帝敢動這一條的。然而,這就是宋朝的症結所在,如果宋朝不改變這個,讓文人一直猖獗下去,文人誤國很快就會發生了。
兩人都陷入了沉默,趙鼎想,是不是宋夏戰爭的話題太過沉重了?
“不應該啊,小官人好似很關切平夏城之戰的……”
不知不覺間,四輪馬車終於趕在汴梁城城門關閉之前進了城。
剛剛回到景明坊的京華報社,就有一個僮仆來告訴張正書,書房裡有人等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