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女的衣服土豪也穿不來?
沒事,家中女眷多啊,之前說過了,達官貴人家中還缺丫鬟妾侍嗎?缺女人嗎?不缺。
反正買回來,看心情賞她們一件就是。最關鍵的是,可以拿出來泡妞了,看到心儀的行首美妓,要送禮物討佳人歡心的時候,可以這麼說:“行首,在下送你一件‘尚衣坊’的衣裳聊表心意……”
沒錯,“尚衣坊”這個名字又是張正書的惡趣味,不過這名字確實還不錯,符合宋人的審美。所以,“尚衣坊”火了,連帶行首美妓都以擁有一件尚衣坊定製的衣裳為榮。
張正書連買成衣的潮流都能引領起來,沒理由一個手袋就不行的。即便宋人沒有拎包的習慣,可這需求是可以培養的嘛!看著愛不釋手的曾瑾菡,張正書突然想起後世一個寓言雞湯,大意是兩個銷售員到一個南太平洋的一個小島國賣鞋,然而當地人都是赤腳不穿鞋的,其中一個銷售員沮喪地搖了搖頭,走了:“真沒想到這裡的人竟然都不穿鞋子,這樣還有誰會買我的鞋呢?”另一個銷售員見到這樣的場景後,高興地拍手大叫:“實在是太好了,這裡的人竟然都不穿鞋子,我要鞋子賣遍這個島國!”
結果嘛,自然不言而喻了,後麵那個銷售員勝利了,因為他看到了顧客的需求,這個需求連顧客自己都不知道。同樣的道理,張正書也看出了宋人的需求,也是宋人自己都不清楚的需求。
張正書想起上大學時,他的一個老師對米國喬布斯很崇拜,老喬這人就說過這麼一句話:消費者並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直到我們拿出自己的產品,他們就發現,這是我要的東西。很顯淺的道理,聽過之後大家都恍然大悟,但老喬就這麼一個。
擊中需求痛點是不容易的,就好像在宋朝這會,手袋這東西,還真的不是一般人能消費得起的。最起碼,張正書得賺回成本啊是不是?算一算,這麼一個手袋,從硝製剪裁皮革,到染色、繡花、隔層、除臭、磁鐵……每一道工序都是成本,足足要五六貫錢才能製成一個手袋。
尋常人家,五六貫錢能讓一家人在三五個月裡麵活得很瀟灑了。再說了,張正書不可能隻賣五六貫錢,起碼得賣個三五十貫,這才對得起高貴的身份呐!
反正有錢人隻買對的,不買貴的,越是昂貴,他們就越是樂意花錢。
瞧瞧那四輪馬車,一旦石家開了個頭,鵝滴個神,整個開封府有錢人家,哪一個不是爭破頭要定製一輛四輪馬車?哪怕是中配版的也好,那也代表著一種身份啊!所以,這幾日來四輪馬車的銷售額,已經達到了一個驚人的書目,足足賺了五六十萬貫錢了。這些錢,都被秘密運回李家村,融了再重新鑄錢,成了新式銅錢。
這一次,張正書瞄準了女人市場。
在世界上,有一句話是通用的:老人、孩子和女人的錢是最好賺的。張正書不會缺德到去賺老人、孩子的錢,但女人的錢嘛,特彆是有錢人家女子的錢,張正書就賺得心安理得,受之無愧了。甚至還能義正言辭地說道:“這是‘劫富濟貧’,你看看我雇傭的差不多兩千人,哪一個不是一起發財的?”
一旦那些豪門千金、貴婦人知道了手袋的好處,張正書怕她們會擠爆“家樂福”超市。
“小官人,前麵已經無路可走了……”
馬車夫樂嗬嗬的聲音傳來,他也得到了一個大紅包,對張正書更加尊敬了。
用張正書的話說,他在拍賣會當天表現不錯,值得拿這麼多錢。馬車夫第一次覺得,他被人瞧得起了,而不是一個低賤的趕車車夫,當即生了一個要為張正書趕一輩子車的念頭。要是張正書知道他這麼想,肯定會一腳踹他下車。現在他身手還算敏捷,眼力架還算好的時候,讓他趕車倒沒什麼。一旦等他老眼昏花,手慢腳慢,注意力不能集中的年紀,誰還敢讓他趕車,這不是自己嫌命長嗎!
“哦,人很多嗎?”
張正書有點無奈,這才走了不到幾裡地啊!
“人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