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這時候,趙煦也再次詢問了幾句,萬一黃河真的決口,要怎麼辦。
王宗望不愧是治水行家,雖然他腦子不清楚,一心要弄成東流。但認命了之後,他倒是有幾點啟發的:“首先……自然是疏散百姓了;其……其次,就是儘力修複決口之處;若事不可為,則最後手段就是趁著現在,疏浚北流河道,也不用多,隻要是大名府至河間府一段,北流撐過去了,則危害就小……小多了……”
說到治水,王宗望好像有了支撐一樣,整個人的臉色都紅潤起來了,好像回光返照一樣。
“若是在低窪處,挖大湖以蓄水之,王卿以為如何?”
趙煦緊接著問道,好像有點急迫的樣子。
“挖大湖以蓄水?”王宗望沉思了一會,才說道:“北流……地勢落差極大,若是尋得一處佳地,順勢引導水流走向……此事可為也!”這也不是王宗望信口胡謅的,畢竟都是聰明人,隻需要想一想,就知道這泄洪之法是不是可行了。
按照張正書的設想,這治河一事,除了要挖好水庫以外,更要注重泄洪。
洪水一到,這威力絕非凡人能抵擋得住。即便在後世,有諸般科技手段,也難以抵擋得住,最後還是得靠人力堵住缺口。這還是在中國,要是在其他國家,嗬嗬,那就是除了派出舟艇接濟之外,就任由洪水泛濫,衝毀家園,絕對不會去堵什麼缺口的。
大概是漢人自古以來就信奉人定勝天的念頭吧,在世界諸般神話故事裡,都是神仙移山倒海,唯獨漢人的上古故事,是以人做主角的。比如大禹治水,就是漢人不屈服天災的象征。洪水來了怎麼辦?漢人在極度惡劣的環境中,以簡陋的工具,愣是把洪水製服了。即便是漢人神話中的神仙,那都是人做了大功德之事才成仙的。比如開天辟地的盤古,比如創造人類和補天的女媧,比如嘗百草的神農,比如第一個發現火的燧人氏……
漢人不屈服的精神,才使得原本毒蟲猛獸環繞的中原,漸漸變成了魚米之鄉。
看看這時候的江南就知道了,隨著中原土地的不夠用,原本瘴癘彌生的江南沼澤地,已經被漢人遷徙過來,然後逐步得到了開發。這裡就不得不提到章惇的功勞了,正是因為他打敗了盤踞在荊湖之間的割據勢力,才使得江南之地真正進入大宋的治所裡,可謂功勞甚大。
也正是因為間接使得民族融合了,漢人才得以大舉進入江南,開發江南。
不然的話,等金兵打來,趙構來到江南,那也是個未經開發的江南,有個屁用?也正是因為江南得到開發,南宋才能以一隅之地,對抗金元一百多年。
其實,張正書早就知道了北宋這會開始了經濟重心南移了,甚至於張正書也派人到江南,大肆收購田地。
無他,張正書就是想推廣占城稻,還要改良占城稻,讓江南以最快的速度成為魚米之鄉。
江南成了魚米之鄉,張正書才能真正掌控漕糧的話語權,才能讓大宋不至於連開封府被破了,也無法逃脫性命。冬季且不說,但是在春夏秋季,肯定是能有一條退路的。實在不行,逃到海上也能乘海船到江南,伺機再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