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章:拜堂(1 / 2)

大宋好官人 飄依雨 3654 字 2024-03-24

至於後世那些關乎宋朝婚禮的神劇、雷劇,都特麼是在亂寫的。要知道,送入洞房之後,新人兩個做得最正確的選擇,當然是掀開新娘子的蓋頭後,然後喝一杯合巹酒,弄完繁瑣的禮儀,新人兩個已經去掉了半條命,剩下半條命都在快速地填飽肚子。

至於春宵一刻?

拜托,又不是急色鬼投胎轉世,都快餓斷腸了,還有心思去想那些旖旎之事?當然是先填飽肚子再說了,俗話說得好啊,酒飽思……嘛,嘿嘿嘿……

兩人儘撿些有的沒的說了一通之後,覺得肚子更餓了。此刻,從汴梁城請回來的廚子已經生火做飯,一股飯香傳入房中,連帶著曾瑾菡都不鎮定了。要不是規定不能走動,曾瑾菡都要起身去嗅一嗅那飯菜的香氣。

“郎君,我好餓啊……”

麵對撒嬌的曾瑾菡,張正書是一點抵抗力都沒。

張正書正要起身,卻被曾瑾菡拉住了:“郎君,你要去哪?”

“你不是餓了嗎,我去叫人送些吃的來……”張正書是視禮法於無物的人,更彆說這些禮儀了。

可惜的是,曾瑾菡不想冒險。

“郎君,再忍忍吧,很快就拜堂了。”曾瑾菡怯生生地勸道,“不聽老人言,怕是以後真不吉利的……”

張正書原本也想駁斥一番這等歪理,可在科學不昌明,醫療技術不發達的宋朝,這個說法其實就是討吉祥的意味。畢竟古代女人生孩子,那就是在鬼門關前走一遭。要是順產還好,可萬一難產了,往往就是一屍兩命。想到這裡,張正書也隻能安份坐著,為未來討些運氣、福氣。

就在張正書沉住氣的時候,忽聞得禮官一聲“吉時到”,真如聽到了迦陵鳥的叫聲一般,張正書差點沒高興得蹦起來了。這時候,房門被推開了,一個禮官走在前麵,請張正書和曾瑾菡起身,到中堂去拜堂。

這個禮節也很有意思,需要張正書拿著兩條綁在一起的彩鍛,這個彩鍛自然是兩家一同出的,意味著綰一同心,喚作“牽巾”。張正書掛於笏(槐簡),曾瑾菡搭於手,然後張正書倒行出,與曾瑾菡麵對麵地來到了中堂。在拜堂前,張正書再一次顛覆了認知,居然要先用金秤挑開曾瑾菡的蓋頭,渾不像後世天、朝神劇裡麵那樣,等送入洞房了才掀開蓋頭的。據說,這是為了給男方看清新娘相貌,也是給男方父母看清兒媳相貌,順便要告訴祖宗。

到了中堂上,張正書和曾瑾菡牽著同心結先後參拜了張根富和張秦氏,然後拜了家廟,禮畢之後出來,才算是拜堂禮完成。這可是婚禮中的大禮,卻挺流暢的,一站式完成了之後,就由摩擦婦倒行,執起同心結牽新人回洞房,講交拜禮,再坐床,女向左,男向右坐。這時候,禮官一邊念念叨叨著,一邊用金銀盤盛著金銀錢、彩錢、雜果撒在帳中,稱為“撒帳”禮,不外乎也是討些彩頭罷了。這些果子也很講究,像蓮子、紅棗、桂圓之類的,當然沒有花生,花生還沒傳入中國呢。這些乾果,是取義“早生子、連生子、生貴子”的祈願,都是取諧音。

撒帳之後,就到婚禮最後一個禮節了,就是合巹和合髻。

合髻,就是把頭發綁在一起,寓有吉意,以二合一,夫婦今後白頭偕老,同生死,共命運。所以這又叫“結發”,是正式婚姻的代稱和標誌,也是婚禮中最最最重要的一個禮節。隻見張正書和曾瑾菡任人擺布,男左女右地坐著,任由伴女把他們的頭發少許合梳為髻,才算禮成。

合巹就不說了,就是交杯酒。由伴女執雙杯,分彆交給新郎官、新娘子,以紅綠同心結綁在盞底,行交巹禮,即交換酒杯盞而飲。乾了一杯之後,把酒盞並著花冠子丟到床上,如果酒盞一仰一合,就是大吉,眾賓客見了也歡喜,討了喜氣。若是沒有一仰一合,禮官則告罪神明,再行喝合巹酒,直到把酒盞丟得一仰一合為止。

張正書和曾瑾菡倒也心有靈犀,一次過關了。不過張正書還是在心中好笑的:“如果一直沒丟好,豈不是要喝到醉為止?”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