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書認得,那是在煆燒。
“難道這老道士在煆燒什麼?難道……他在製備硝酸?”張正書想起來了,他曾經說過,如果郭騫能把三酸兩堿都弄出來,那他就出資修繕道觀。
本來,郭騫在李家村做得好好的,也沒有想要急流勇退的意思。但是嘛,衣錦還鄉是每個中國人的通病,哪怕是郭騫這樣的“出家人”也不例外。這都要怪項羽,當年鴻門宴後,項羽引兵進鹹陽一把大火焚毀了阿房宮。然後,他帶著大批財寶回家鄉炫耀,還說了一句:“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也正是因為這樣,項羽錯失了一統天下的機會,隻能做個西楚霸王,最後落了個自刎烏江的下場。
至此,“衣錦夜行”這個成語就誕生了,以至於太多人效仿。
可以說,項羽開了個壞頭。可人性就是如此,窮人乍富之後,虛榮心就起來了,自然要顯擺顯擺,這叫人前顯貴。
不過這也也有好處,起碼張正書能利用郭騫這種心理,讓他心甘情願為自己做事。
張正書抬頭看了看實驗桌上的東西,一下就認出來了,不錯,那就是硝石。所謂硝石,其實就是硝酸鉀。怎麼出產的呢?張正書在腦子裡找到了答案,那是《天工開物》上記載的:硝質與鹽同母,大地之下潮氣蒸成,現於地麵。近水而土薄者成鹽,近山而土厚者成硝。以其入水即消溶,故名曰“硝”。長、淮以北,節過中秋,即居室之中,隔日掃地,可取少許以供煎煉。凡硝三所最多:出蜀中者曰川硝,生山西者俗呼鹽硝,生山東者俗呼土硝。凡硝刮掃取時,入缸內水浸一宿,穢雜之物浮於麵上,掠取去時,然後入釜,注水煎煉。硝化水乾,傾於器內,經過一宿,即結成硝。其上浮者曰芒硝,芒長者曰馬牙硝,其下猥雜者曰樸硝。欲去雜還純,再入水煎煉。入萊菔數枚同煮熟,傾入盆中,經宿結成白雪,則呼盆硝。……
換句話說,中國人早就知道怎麼製備硝酸鉀了,硝石還是一味常用藥,可見硝石的廣泛運用了。早在戰國時,硝石已經被發現了,但是硝酸還沒發明。
張正書提供了一個思路給郭騫,就是硝石(硝酸鉀)放在密閉容器裡煆燒,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溶於水,就成了硝酸。
這個法子,自然不會是張正書自己想到的,以他那“淺薄”的化學知識,能記得三酸兩堿已經很不錯了。至於製備法子?還不如叫他重新去學一遍化學。當然了,就算再學一次,他也還是弄不懂啊!
不過,他弄不懂沒關係,叫郭騫弄懂就成了。
嗯,蘇熙好像對化學也挺有興趣的,常常見他們鼓搞在一起。
張正書正胡思亂想著,隻見郭騫用杜仲膠生產的密封管子導出了氣體,融入在了水中。這水是用一個玻璃瓶裝起來的,另一頭接著杜仲橡膠管。張正書清楚地看到,那是一種棕紅色的氣體通入瓶中。突然想起化學老師講過的內容,張正書立馬閃身出了實驗室。“妹的,差點中毒了……”張正書記得清楚啊,那可是高溫中的二氧化氮,就算溶於水,也會產生一氧化氮的。
張正書也暗暗罵自己蠢,明明見到了郭騫戴上了防毒麵具,他什麼防備都沒做,就進入實驗室,這不是找死麼?
“哈哈哈,成了,成了……”
過了好一會,張正書才聽到郭騫興奮的喊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