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擔憂黃河決口沒有糧食可吃之外,汴梁城中幾乎是波瀾不驚。
但是,張正書顯然小覷了糧食不夠對宋朝經濟的影響,可以堪稱是地震級彆的。
這黃河還沒決口呢,米價就上漲了。
這還是開封府人不大喜歡吃的大米,已經漲到了一百四十文錢一鬥。要是麥子,已經漲到了一百六十文錢了。彆小看這麼個上漲幾文錢十文錢的,可架不住數量多啊!一鬥米,能吃幾天?所以說,居汴京,大不易。這吃喝已經是一大筆開銷了,不吃還不行。什麼都能省,就這吃省不了。餓肚子,可是能餓死人的!
張正書剛剛看過了,這糧價一漲,好家夥,汴梁城中立時百業蕭條。
為何?
汴梁城的百姓都開始持幣觀望了,不敢輕易消費了。
這倒是小事,張正書的產業,還是很賺錢的。比如賣的米,這兩天張正書的“家樂福”超市堅持賣一百三十一文錢一鬥米,不知道多少百姓蜂擁而來,全都是為了買米的。張正書沒轍,采取了限購這一項中國人發明的措施,才總算是遏止住了瘋狂湧來的人潮。也就是每人進入“家樂福”超市,都要拿著個令牌,沒這個令牌你就買不了米。隻認令牌買米,一次隻能用一個令牌,你拿多了也沒用。買完米,還要交回令牌。
於是,在這麼多人的情況下,能買到米的百姓最多也隻能排兩三次隊而已。付出和收入不對等,很多不怎麼差錢的百姓,也斷了買米的念頭。雖然減少了不少人流量,但剩下的百姓都是比較貧苦的,張正書這個做法,也算是幫了他們一把。
即便如此,張正書還是發現張家的米倉,很快就空了。
“要是江南的糧食再不過來,我可撐不住了……”
沒辦法,張正書隻能慢慢地提升著米價,最後隻比彆的米行便宜個一兩文錢的。這樣一來,很多不是那麼急需屯糧的百姓就又開始觀望了。沒辦法,東水門可不近,離汴梁城最遠的地方,要走個小半時辰。
花費小半時辰走到“家樂福”超市,再排個一個半個時辰的隊伍,才能買到一鬥米。這樣不對等的付出,自然能讓不缺錢不缺米的人望而卻步了。
其實,經過了這麼些天的屯糧,再窮的汴梁城百姓家中都有那麼個幾鬥米。省著點吃,渡過一個月都不是問題。
所以,汴梁城的糧價,因為朝廷、“家樂福”超市的努力,維持在了一個平穩的價格。
張正書也是驚出一身冷汗,要是張家米倉都掏空了,對他再好的張根富都要暴怒而起了。
這不,張正書不得已做了一次虧本生意,把朝廷放出的價格在一百四十文錢的米吃進了不少。這不,轉手要賣個一百三十八文錢,雖然隻差兩文錢,可張正書覺得自己損失的不止是米價,還有工錢、運營成本等等,虧大發了。
不過非常時期,張正書有魄力這麼做,倒是賺取不少好名聲,“家樂福”超市的客流量也更大了。比如那防水又好看的高跟鞋,被汴梁城中的貴婦人青睞,一下子就賣出了一百多雙,稍稍能彌補了一下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