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九章:報複(1 / 2)

大宋好官人 飄依雨 3519 字 2024-03-24

章惇話裡有話,所有人都聽明白了。

好嘛,這才是宰相手段,一出手就是一頓亂打,打得安燾都心懷揣揣,哪怕安燾是章惇一黨的!

趙煦也明白了,這是要找替罪羊啊!

“善,朕還記得,治河不力之人乃是吳安持、李偉等,朕欲貶之,諸卿有何異議?”趙煦想平息事端,也為了保護張正書,隻能選擇乾掉吳安持等人了。畢竟,吳安持不是趙煦的人,也從來沒有和趙煦一條心過。趙煦之所以先前堅持東流,也不過是高太後丟下的爛攤子。事實上證明,高太後和司馬光錯了。

趙煦在這件事上又證明了自己的“高瞻遠矚”,證明了高太後和司馬光的“鼠目寸光”,他還有什麼不開心的呢?

貶,一定要把這幾個人貶官!

不把他們貶官,哪裡體現得出趙煦有“先見之明”?

看,高太後、司馬光所做的一切,都是無用功,唯有趙煦推翻他們的一切,才是帶領宋朝走向富強的正確道路。

有了這個理由,吳安持、李偉等一乾支持東流的官員,是要貶謫!

“那些支持北流的大臣,要不要重新給個待遇呢?”趙煦的心思活泛起來了,做皇帝不容易啊,要平衡朝中的文臣武將,還要想著對國家有沒有利。考慮到每一個文臣的性格,彼此之間的矛盾,才能掌握好朝堂,做皇帝實在太不容易了。不過嘛,想做亡國之君也行的,由著性子亂來就行了。比如趙佶,比如崇禎,都是樣板。

明白了趙煦的意思,這句話說出來等於就是:朕意已決,你們誰讚成,誰反對?

在場的都是官場老油條,對於這潛台詞是門兒清,自然不會反對。

畢竟誰治水的,河堤決口了自然是要承擔責任的。

現在很明確了,張正書修的河堤沒有決口,反倒是之前修了八年未見治河成效的吳安持,和修好了河堤,靡費巨萬卻僅僅隻堅持了五年的王宗望,這些人都該追究責任的。但是嘛,王宗望命好,他死在了前頭,逃過了一劫。但是吳安持、李偉這兩個力主回河東流,甚至借修軟堰之名暗修硬堰,罪不可赦。

那麼,貶官是最好的結果了。難道趙煦還要祭出砍刀,將他們幾個全都“哢嚓”了不成?

所以,朝廷上下意見很快統一了,找到了這個替罪羊。

吳安持、李偉為自己的決定負了責任,流放千裡。

但是,這事還沒算解決。大宋朝堂對黃河北流的最大憂患,就是黃河失去了水上長城的作用。不用說,在宋人的眼中,長城就是拿來防禦的。要是長城不防禦,那要長城乾嘛?可趙煦經過張正書的點撥,已經找到了威脅契丹人的辦法,對於黃河複北流也沒有那麼抵觸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