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其原因,不外乎中國已經把能耕種的土地全都占了,又沒有向海外擴張的曆史和興趣,自然就守著一畝三分地過日子了。
但現在不同了,資本一旦在大宋這裡生根發芽,那它必然會睜開眼睛打量世界。
那時候,大宋想不向外擴張都不行了,社會倒逼著它做出改變!
若是不改變呢?
那很簡單,就會被曆史大勢說碾壓,誰來都一樣。
張正書在看到兩季稻之後,就已經想到了大宋已經走上了一條通往未來的未知路。
其實,當張正書把兩季稻鼓搞出來,把棉花鼓搞出來之後,宋朝已經確定要走上資本的道路了。所不同的是,沒有張正書的插手,北宋到戛然而止的那會,都未必會進展成工業革命。畢竟,距離正史上的北宋滅亡,隻剩下二十八年了。
但是,在張正書的鼓搞下,用最大力度去催生下,工業革命是可以提前到來的。
現在,恐怕就隻是欠缺一個蒸汽機了。
蒸汽機,說難不難,說易不易。
說實在的,蒸汽機最大的難點,在於材料,在於加工。加工的難點,在於精度。所謂精度,技術要把理論轉變為具象化的物體,比如要用到刻度盤、標尺、繼而造出精密度相對較高的水力機床等等技術。現在機床在研究了,估摸著以漢人的智慧,多則一年,少則幾月,比較穩定動力的水力機床就能整出來了。機床整出來了,加工技術就過關了。
但是,還有一個攔路虎——材料。
張正書一再重視材料,因為他知道,工業技術的發展,最離不開的就是材料。比如蒸汽機的材料,必須要用到足夠的鋼鐵,才能承受得起高溫。有了鋼還不夠,還需要冶銅,需要用到混合金屬的材料工藝……材料達標了,蒸汽機就是欠缺設計和生產罷了。更何況,張正書的腦子裡已經有了成熟的蒸汽機方案,拿出來用就行了。
蒸汽機一出現,那就是劃時代的開始。
從此之後,大宋生產的效率就提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