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此林林總總,歸結一句話就是——女人太過自我矛盾了。
好在張正書沒搭腔,不然的話,張根富納十六個妾侍的光榮事跡也要落到曾瑾菡的嘴裡了。
對待不講道理的女人,要態度好。這是張正書拿繩命得出來的經驗,如果不是這樣做,那恭喜你,你涼涼了。就算你占了理,想要家庭和睦的話,那就保持沉默。等不講道理的女人自己認識到錯誤了,她自然會“彌補”的。就好像曾瑾菡這樣,即便笨手笨腳的,也要堅持給張正書上藥。
張正書感動嗎?
不太敢動,這都灑不準了,要是再動,灑歪了,傷口愈合不好怎麼辦?“還疼嗎?”
這會曾瑾菡心疼了,張正書搖了搖頭。
“郎君……”
依偎進張正書的懷抱中,曾瑾菡感受著熟悉的氣息,覺得是如此心安。張正書卻苦笑連連,真的是無妄之災啊!
不過,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張正書被咬了一口,卻享受到了曾瑾菡最體貼的照顧,一時間心理也平衡了。接下來的時間裡,
張正書都好像做皇帝一樣。不,這小日子過得,給皇帝都不換!
但是,張正書是消停了,可朝局的風起雲湧,卻叫張正書大開眼界。
無他,就是翰林學士承旨蔡京與曾布交惡了,兩人暗地裡遣使陣營裡的官吏互相攻訐。這一場大戰,真叫人拍案叫絕。不管是權謀也好,攻擊力度也罷,還是攻擊方向,都讓張正書受益匪淺:原來黨爭這麼精彩啊?文人撕逼起來,戰鬥力居然這麼強?好看,一點都不輸“宮心計”!
張正書這個始作俑者,卻躲在一旁,吃著甜瓜看戲。對了,旁邊還有一碟炒好的甜瓜籽。
對於吃瓜群眾這個解釋,張正書詮釋得很到位了。
其實,吃瓜群眾是一個古老的詞彙,在《禮記》裡也有記載:“為天子削瓜者副之,巾以絺(chi)。為國君者華之,巾以綌(xi)。為大夫累(luo)之,士疐(di)之,庶人齕(hé)之。”啥意思呢?就是一個禮儀,畢竟是《禮記》裡記載的嘛!大體上是說為天子削瓜,要先削去皮,再切成四瓣,攔腰橫切一刀,然後用細葛布蓋上。為國君削瓜,則先削去皮,再一分為二,也攔腰橫切一刀,然後用粗葛布蓋上。為大夫削瓜,隻要削去皮即可,不蓋任何東西。士人隻切掉瓜蒂,再橫切一刀。而庶人呢,就沒那麼麻煩了,在切除瓜蒂之後就直接吃。
反正在張正書看來,這些繁瑣的禮儀就是“脫褲子放屁”,純屬多餘的。但中國人嘛,特彆是西周的禮儀,就是這般,不然都體現不出階層的特殊來。
不過怎麼樣都好,庶人吃瓜看戲,已經很有曆史了。
有曆史的好處就是這樣,隨便翻翻史書,都能找到一些瓜葛牽扯上。也難怪那些文人士大夫,狡辯的時候往往都要托古,沒辦法,中國的曆史太悠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