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府之中暗流湧動,大宋朝堂上也不遑多讓,甚至比張府的暗流厲害多了。
因為,西夏和遼國,女真和交趾,甚至高麗回鶻,都派出了使臣,賀大宋的元正節。
元正大朝上,可以預見的形勢波詭雲譎。
因為不僅僅是各方的一次碰撞,更是能直觀了解宋朝對周邊各國的態度。
說起元正日大朝會,就要追溯到西漢初年,也就是宋朝常說的前漢初年,叔孫通製定朝儀,就是大朝會的開端。大朝會的舉行明確了尊君卑臣的社會綱常,得到了繼任曆代帝王的高度重視。
經過魏晉南北朝的完善,大朝會的規模不斷擴大,除了明確君臣關係以外,也明確了朝廷與地方、中國與周邊民族zhengan的關係。朝會製度到唐代時已經大體健全,不過是完善細緻了輿服儀衛鼓吹之屬。宋朝在唐代的基礎上進一步對朝儀進行了補充,使之更加規範化與具體化——說白了,其實就是宋朝“人傻錢多速來”,周圍的國家恨不得天天都是元正大朝會!
為啥?因為這些使臣從進入宋朝國境起,朝廷便頒發給他們“館券”{通行證書},沿岸由各府州縣鎮接送、執行衣食住行,直至送到汴京城的館驛為止。沿途還由地方官員陪伴他們旅遊當地名勝古跡和購買“土宜”{土特產}。到了汴梁城之後,那待遇更是天堂。所以彆再說什麼一等洋人二等官了,宋朝就有分彆待遇了!
這些使臣在汴梁城中,除了洽談兩國之間的關係與參加節日祝賀等外,朝廷派人陪同還組織他們參觀京城名勝古跡、參加文體活動和舉行多種名目的宴請等;此外,還允許在一定範圍內進行“貢賜貿易”,允許購買大宋珍寶和物貨。
末了回去後,還有不少賞賜。
這是不是“人傻錢多速來”?
很明顯就是!
可惜,趙煦不聽張正書,不然的話,早就取消賞賜了。
這些使臣組團前來,對大宋是一種戰術上的侵擾。因為接待各國使者,入宋境後送到京城止,其費用大多由各州府地方財政開支,這種接待往來使者負擔是十分沉重的,所花費用不可勝數,建立亭館,調發農工,侵漁商賈,所到之處,民怨沸騰。
朝廷為什麼不管呢?
因為腰杆子不硬啊,隻能任由這些使臣在大宋境內胡作非為了。哪怕是他們公然殺了人,除了包拯包黑子外,沒人敢拿他們入獄的。再加上現在宋夏遼三國關係緊張,地方更不敢逾越了,隻能好吃好喝待著。
這些事張正書早就知道了,也冷眼旁觀,看看這些使臣到底想乾嘛。
要知道,經過一年的對峙,西夏已經貧敝不堪,再這些下去肯定是死路一條的。隻要趙煦撐得住,繼續拖下去,保管讓西夏國內先亂起來了。隻不過,張正書很懷疑,趙煦到底還能不能撐到那時候。
果不其然,根據新聞探子的消息,在元正大朝會上,西夏和遼國的使者頻頻發難,要求宋朝退卻兵馬。可惜趙煦也好,章惇也罷,隻是充耳不聞,顧左右而言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