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章:民心所向(1 / 2)

大宋好官人 飄依雨 3285 字 2024-03-26

話扯遠了,說回趙煦。趙煦雖然文學素養不咋的,但一瞧“呐喊助威”這詞,也明白其中意思了。

“他要是不給朕整出甚麼幺蛾子來,那朕就謝天謝地了。”趙煦繼續笑罵道。

“難道張大夫此次,做得不對?”

彭元量也有點意外,他覺得張正書這一次做得挺好啊?

“言之過早啊,遼人,怕是不是那麼好糊弄事的……”趙煦歎了口氣,憂心忡忡地說道。確實,這世界上沒多少傻子,如果把彆人當傻子看,那他自己才是真的傻子了。按照後世的研究表明,大多數人的智商都是在一個數值範圍內的。啥意思?就是大家都差不多一樣聰明,不存在誰比誰強很多的那種。哪怕是天才,也不過是在某些領域,有過人之處罷了。要說真的比誰在為人處世等方麵更強,也不見得,對吧?

一樣的道理,契丹人雖然被中原視為“夷蠻”,“狄戎”,但人家也是挺聰明的。聰明人,不是說你讀過幾本書,知曉利用規則就是聰明人了,而是人家也看得出你的企圖。

很簡單,如果契丹人不聰明的話,豈能壓製宋朝這麼久?還屢屢得逞?

你瞧瞧,慶曆增幣一事,契丹人得逞了吧?得逞了,還把“澶淵之盟”的金額,提高了一倍。啥概念呢?“澶淵之盟”是遼宋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十萬兩(也就是錢三十萬貫)、絹二十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因澶州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而慶曆增幣呢,則在“澶淵之盟”的基礎上,再增加歲幣銀十萬兩(銅錢三十萬貫)、絹十萬匹。

按理說,大宋出兵一次,花費都幾百萬貫了,區區六十萬貫的錢銀,絹三十萬匹(也就折價三十萬貫),合計還超不過一百萬貫錢,相對於出兵來說,實在是花錢買平安的最佳選擇。而遼國也是窮慣了的,拿了這麼些個錢銀,也覺得足夠了,雙方暫且罷兵言和。

但是,宋人雖然覺得這筆買賣劃算,可他們到底是個要麵子的人,慶曆增幣把“贈”遼國錢絹,變成了“納”遼國錢絹,這是他們最不願意看到的。

為啥呢?

“贈”好理解,贈送,是大宋賜給你的,見你可憐;但“納”就不一樣了,是大宋被迫進貢給遼國的,這就要了親命了。

所以,這一次大宋上下,就想把這名頭改回來。

給錢可以,說是進貢,那可不行。反正現在你可以打我,我可以打你,萬一惹惱我了,我就不給你錢了,看你們還惡到哪裡去?然而,趙煦就怕文武百官來這一套,為了麵子和遼國死磕,這不符合大宋的利益。

為啥呢?因為大宋現在兩頭開戰,已經很難堅持了。能做到這地步,不過是宋遼之間互相試探,才沒有全力大打出手罷了。可萬一真的短了“納幣”,那遼國發起狠來,舉全國之力來攻,說不定大宋的江山都沒了。這不,趙煦把禮部的官員都叫來罵了一遍,說明了利害,他們的狂傲才有所收斂。

好在,遼國使臣也明白,一旦談判破裂,這對雙方都沒啥好處。於是,遼國使臣再重申了一遍,這“慶曆增幣”是建立在遼國出麵調和宋夏之間關係的,為什麼現在宋夏不聽勸了呢?夏國已經保證不會找宋朝麻煩了,宋朝就該退還土地,接受夏國的低頭。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