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優秀人才的大學生,在整個80年代都屬於稀缺的社會資源,畢業生分配製度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一方麵滿足了經濟建設對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麵保障了大學生的就業。
然而,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政策的弊端開始顯露。
分配政策強調“服從國家分配”,對個人的能力、特長和興趣不太重視,容易造成人才與崗位的不適應,束縛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同時影響高校的課程設置,且缺乏就業市場的信息反饋。
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大學生就業從供需對應逐漸向雙向選擇過渡,“不包分配、競爭上崗、擇優錄用”的新機製開始出台。
在不久的將來,拿著簡曆東奔西走,見到招聘會就一窩蜂往裡鑽,也許重複上十次仍然在就業的大門外徘徊,這樣的場景會逐漸成為常態。
雖然招聘會上的企事業單位很多,找工作不難,可找到合適的工作就比較難了。
“天之驕子”們會發現好不容易找到的工作月薪隻能拿六七百,相比之下效益好的大單位每個月到手的錢已經超過一千甚至更多,這樣的落差,讓剛出象牙塔的學子們很不適應。
可不適應又能如何?
曆史的洪流向前推進,任何人都阻擋不了。
想在大學裡隨便混日子的學生們會越來越焦慮,當重點大學的畢業生們也一起湧向人才市場,普通學校出身的學生會發現,原來並不是有個大學文憑就有了一切。
當綜合能力越來越凸顯,一切憑實力說話的時候,成績、腦袋還有背景將同樣重要。
“你們有沒有想過萬一以後畢業了不包分配,或者分配的工作不喜歡怎麼辦?”
季芸芸冷不丁拋出個炸彈,直接把一群十八歲的少年們問懵了。
還能不包分配?
那工作怎麼辦?自己找?怎麼找?
一時間大家都愣住了,不知道季芸芸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疑問。
見沒人說話,季芸芸隻能繼續展開:“很正常啊,往後大學生會越來越多,但每年空出來的崗位就那麼些,總不能都往裡塞吧,而且塞給你的東西你也不一定喜歡,或者不一定合適,那怎麼辦?”
“所以啊,不可能一直這樣下去的,畢業生和用人單位雙向選擇肯定是必然,你看不上人家、或者人家看不上你的情況肯定會越來越多,競爭上崗才是大勢所趨。”
“到時候,很多應聘者爭一個好職位,或者好幾個用人單位爭搶一個優秀人才的事肯定不會少。所以上什麼大學,念什麼專業,大學四年怎麼度過,就很重要了,總不能事到臨頭再去著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