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鐵鍋燉魚(2 / 2)

說完也不給楊銘遠留人的機會,放下菜就帶上門出去了。

楊家兄妹都知道利大同的性子,從來不會虛與委蛇那一套,說什麼就是什麼,他要不想上桌,任誰來拉都沒可能,除非老爺子給他下軍令。

“那咱們先吃吧。”

楊銘遠給季芸芸拉開凳子,楊艾琳對堂弟有異性沒姐姐已經見麻木了,不過歐陽青蘇沒忘了“會長大人”。

他非常自然地替楊艾琳搬開凳子,倒好飲料,手腳利索得完全不像個胖子。

桌上的人都以為這頓飯會是一口魚一口狗糧,結果季芸芸壓根兒沒讓楊銘遠剝蝦剃魚刺,吃這些當然得自己動手才有意思。

每分每秒讓男人伺候,那就是矯情!

……

利大同這裡既然是飯莊,魚肯定有現成的,但他們今天來就是準備現釣現吃的,所以稍坐了一會兒就帶上漁具出發了。

楊銘遠顯然不是第一次過來,熟門熟路帶著人往水庫走。

後世的濕地公園什麼樣兒季芸芸沒看見過,但現在這地方就是一片野湖,植被茂密,像蘆葦、菖蒲這樣的水生植物都成片成片的長。

楊銘遠找了片硬實點兒的地方安營紮寨,賀楊君和歐陽青蘇也都是老手,穿線掛餌熟練得很。

“你們幾個年紀輕輕怎麼有這麼養生的愛好?”季芸芸看著他們幾個二十出頭的小夥子忙來忙去,覺得特違和。

基本她就沒見過幾個年輕人愛好釣魚的,二十年後都不多,現在這時候就更少了。

物質文明都沒搞上去,精神文明就更談不上了。

季芸芸估摸著應該是哪家的老爺子喜歡釣魚,他們小字輩才跟著學的。

“他們會的可多著呢,彆看他們一個個人五人六的,上山下海哪樣沒玩兒過!”楊艾琳笑道。

這道理稍微一想就能明白,隻有在不為生計發愁的家庭長大的孩子,才能培養出諸多愛好。

就比如季芸芸,前世就隻會彈彈鋼琴,還是被尹繼蘭逼著學出來的。

哪像這輩子,廚藝、攝影、滑雪、馬術,季芸芸都會,甚至珠寶鑒定她也知道不少,誰讓季芸芸有個總喜歡給閨女買買買的老爹呢!

季芸芸跟蟲子犯衝所以釣不來魚,楊艾琳也差不多,所以三位男士坐一排握著釣竿,倆女士坐在後頭悠閒聊天,時不時湊過去看上一眼。

季芸芸也沒看時間,隻覺得沒聊多久前頭就有動靜了。

第一個釣上來的不是楊銘遠和賀揚君,而是歐陽青蘇。

四米五的魚竿前頭,一條小巧的嘎魚隨著魚線揚起,淺金色的魚身在陽光下特彆耀眼,雖然魚不大,但釣魚麼,就是圖個收獲的喜悅,所以大不大的也沒什麼要緊。

“可以啊,小胖子,沒想到是你拔得頭籌!”

楊艾琳拉著季芸芸上前,盯著歐陽青蘇手裡的魚猛瞧。

嘎魚俗稱黃辣丁,南方也叫黃骨魚,個頭雖小但肉嫩刺少,紅燒、清燉都好吃,隻一瞬間季芸芸就想出了至少五種做法,每一種鮮美無比。

這邊剛一感歎完,賀揚君也有收獲了,他的杆頭明顯沉得多,提上來一看,是一條近十斤重的花鰱。

花鰱也就是胖頭魚,這個大小不算太大,但蒸一盤剁椒魚頭,這種剛剛好。

“小銘銘,這下可就差你了啊,還以為你多厲害呢,沒想到……”

楊艾琳當然不會放過這麼好的機會,多難得啊,楊銘遠也有不如人的一天,現在不諷刺他一下更待何時?

可天不遂人願,楊艾琳話都沒說完楊銘遠的魚線也動了。

提起來一看,竟也是一條花鰱,不過這條就比賀揚君那條大得多了,拉到近處一看光腦袋都有季芸芸小臂長,真是個大家夥!

“咱們還釣嗎?”季芸芸也沒想到這麼快就釣上來幾十斤。

“再釣一會兒吧,爭取把嘎魚湊成一盤。”楊銘遠想了會兒就說道。

也不知道是這地方人少魚多還是怎麼的,季芸芸想象中一坐一整天毛也沒一根的場景,從一開始就沒出現過。

雖然咬鉤的大多是花鰱、鯉魚和草魚,但即便這樣一會兒釣一會兒放的,在接下來的一個小時裡,嘎魚也釣得了一桶。

最後五個人回去的時候,提著兩條花鰱、一條鯰魚、一桶嘎魚,還有一小桶河蝦。

連利大同也沒想到他們收獲這麼多,雖然水庫魚是不少,但釣不釣得上來也是看技術的。

“噢喲,這麼大的花鰱呢,這可是難得釣上來!”

“利叔,他們也就是運氣好,選的位置剛好魚多,咱們上次來待了一下午也沒見他們釣這麼多啊。”

“多少也要點技術吧……”

小聲嘀咕的是歐陽青蘇,至於楊銘遠和賀揚君都冷靜得很,女人麼,千萬彆跟她計較,尤其是對楊艾琳,不然她會好好展示一下什麼才是“大姐姐”。

不過歐陽青蘇也沒敢大聲,畢竟他也惹不起楊艾琳。

“哈哈哈,選位置也是一門技術嘛,換個人可選不到這樣的風水寶地。”利大同憨厚大笑,馬上招呼阿芬和兒子過來拿魚,又囑咐幾人稍等一會兒,現殺現做少說也得一個鐘頭。

“利叔您不用管我們,我們自己照顧自己就行。”楊銘遠洗手回來說道。

利大同還是堅持給幾人續了熱水才去廚房忙活,不一會兒就見炊煙嫋嫋升起,燉魚的香氣漸漸傳開來。

“芸芸,北方的鐵鍋燉魚你吃過沒有?”楊艾琳一聞這味兒就覺得餓,利叔的手藝她也很久沒嘗過了。

“貼餅子那種?”季芸芸吃是吃過,但正不正宗就不曉得了,而且那也是上輩子的事。

“那今天你必須得好好嘗嘗!”

利大同這裡人雖不多,但都是熟客,而且都是身份不凡的熟客。

像楊家人每年都會來個幾次,這可不僅僅是因為當年的緣故,而是利大同這裡的味道確實非常地道。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