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龍不但買來了報紙,還拿到了一份調查報告,根據調查報告向張忠華介紹著港島報業的情況。
張忠華看起這些報紙的名字,五花八門什麼都有,現在《信報》還沒成立呢。
張忠華突然看到一個《玉皇日報》,這報紙他可是有印象,未來是一份很大的報紙。
“老板,這個《玉皇日報》是年初才創刊的,現在銷量也是幾千份,彎彎馬習如和馬習珍兩位兄弟創辦的,不過這兩個人可是什麼好鳥。”
張龍看到張忠華注意到了玉皇日報解釋道。
“港島地方不大,報紙倒是不少。”
看著亂七八糟的報紙,張忠華忍不住吐槽了一句。
張忠華聽張龍簡單的介紹了下大致情況,然後又吩咐張龍繼續詳細調查港島報業的發展曆史以及各個報紙現在的發展情況。
既然要辦報紙當然是直接收購一家現成的報紙公司,這樣就有了基本班底,再這個班底上再改組招聘人員還是很容易的,不知道有多少人才想加入玉皇集團的麾下,不愁招不到人。
現在港島的中文報紙都是豎版,就和古代的書籍差不多從右向左豎著排版,張忠華雖然看了兩年多還是很不習慣,看起來十分的彆扭。
而且基本大部分報紙都是純黑白的,偶爾一些重大醒目的標題會用紅字,照片之類的當然全部都是黑白的。
至於報紙為什麼是豎版而沒有采用橫版,這就是很簡單的問題,豎版印刷省錢、省時、省力,更何況還有著超過千年曆史,已經成為習慣。
報紙中的文字也都是打字機打出來的,使用橫版方式就必須使用cad軟件來重新布局,然而電腦的中文輸入法也隻有玉皇集團掌握,購買計算機和cad軟件可是一筆不小的支出,再者也沒有相關的人才。
張忠華手裡的報紙也是十分的簡陋,報紙都是出紙對開兩張左右,豎版也浪費了很多報紙空間,一些廣告也都是文字廣告。
報紙上的圖片也不是很大,圖片新聞也都是固定在一些位置,都是固定的布局模板,沒有任何的新意和變化。
《星島日報》作為東南亞最大的報業公司,旗下的新聞采編團隊比較強大,能夠每天看到不少的國際新聞,看星島日報報的群體比較廣泛。
《明報》的定位則是一些知識分子和精英人才,上邊也有一些國際新聞,不過都是摘抄自《星島日報》的內容,然後次日分析一番,金庸他是怎麼省錢怎麼來,當然有著不少作家寫為《明報》增加了不少看點。
《大公報》以前是港島銷量最高的報紙,金庸、梁羽生等眾人全部出自《大公報》,不過金庸創辦《明報》後也拉走一批作家,導致大公報逐漸沒落。
港島地理位置十分特殊,是重要的傳媒宣傳地方,不僅僅電影院分兩派,報紙更是嚴重,兩方不停的吵架。
張忠華對這些沒什麼興趣,主要看的報紙也就是星島報業旗下的報紙和明報旗下的報紙以及港府公報,像一些國際重大新聞張忠華知道的速度也不比一些媒體慢,甚至還要快一些。
晚上,張龍帶著幾份文件回到了彆墅,臉上還是有不少笑容,看來調查的是非常順利。
“老板,情況已經調查的差不多了,更多的詳細信息還在搜集,有一個現成文件介紹港島報史。”
張忠華接過張龍遞來的文件便看了起來,應該是報業公司的內部文件,介紹的還是比較詳細的。
港島的第一份出版的報紙是1841年5月1日創刊的英文《港島政府公報》,已經有了127年的曆史,專門用於港府政府內部和英國公民內流通的一份公報。
港府的一些重大政策、招標、出售等信息全部通過《港島政府公報》發布,大部分華人不認識英文也錯失了很多商機。
霍東就從《港島政府公報》收獲了不少的商機,二戰後購買了日本留下的大量物資倒手銷售賺了第一桶金,隨後又承接了港府招標工程填海造地等等。
從1841年開始一直到1857年的時候,港島才有了一份中文報紙《港島船頭貨價紙》,不過從嚴格意義上說這其實算不上是一份報紙,《港島船頭貨價紙》本質上是專門提供給商人們看的貨價表。
港島一直沒有中文報紙,人們也無法得知清朝的一些信息,一直到了1858年前清時期著名的外交家、法學家伍廷芳收購寧波的《中外新報》。
伍廷芳先生在港島創刊《中外新報》,報紙重新排版定位,成為了港島第一份真正的中文報刊。
隨後,1872年創刊的《華字日報》是港島第二份中文商業報紙,當時主要提供清朝的朝廷消息,刊登一些船舶消息、貨價行情、船期等消息,也早已停刊了。
經過100多年的逐漸發展,港島現在的報紙行業五花八門,以聞名於港島的《明報》和《文彙報》,以國外新聞著稱的《星島日報》,專門報道港島新聞的《港島日報》,也有專門報道馬經和狗經的報紙。
當然還有很多是以刊登小黃文和名人八卦為生的花邊小報。
港島現在報社有65家左右,其中銷量最好的就是《星島日報》、《明報》、《大公報》、《工商日報》、《文彙報》這些,其他的報紙發行量很小也是勉強度日。
報紙的銷量大小主要取決於的質量,新聞占據次要因素,報紙上的武俠、言情、科幻、散文等等也都是五花八門。
小報紙無法邀請大作家供稿,隻能刊登一些風月和一些鹹濕意淫的文章,勉強維持生計。
張忠華看著港島報業曆史的介紹還是挺吃驚的,他是萬萬沒有想到早在鴉片戰爭時期港島就有了報紙,中文報紙也有了超過百年的曆史。
不過想想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炎夏的報紙有超過千年曆史,曆朝曆代可是有官方報紙的,隻不過多是官方內部的報紙,相當於內參。
《明報》從1959年金庸創刊,發展的極為快速順利,更是又擴展了《明報月刊》、《明報周刊》等副刊。
《明報》文學報紙是最具有影響力的,妥妥的占據行業龍頭位置。由金庸主筆在《明報》寫,吸引了不少追逐名利的文人以及撲街作家,紛紛以自己散文刊登上《明報》為榮。
當然,《明報》對於作家的稿費一直是全港最低,金庸也是一直以‘文人自古重義輕利’安慰一些作家,說白了就是忽悠人。
《明報》的名氣有了,不過也引起了港島那些窮的叮當響吃不飽飯的‘文人騷客們’怨言,那些文人死要麵子活受罪,再不滿也隻能同意《明報》那低廉的稿費養家。
即使《明報》是個剝削人的黑工廠,可惜其他報社也難以吸引優秀作家改投他家,金庸寫完《鹿鼎記》也就封筆,從而被馬家的《東方日報》超越,持續29年蟬聯港島報紙銷量冠軍。
張忠華也可是一個世界知名作家,忽悠一些人才來自己旗下的《玉皇日報》應該問題不大,實在不行就拿錢砸吧,砸不動隻能說明砸的錢還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