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屋的窗口開在頭頂,結了濃濃一層霧氣,硫酸紙般映著外麵深藍的夜。應隱消瘦了的下巴尖抬出被窩外,望著那扇窗,眼睛久久地不眨。過了會兒,眼淚從酸透了的眼眶中滑落。
她太嬌氣,很不應該,可是想他心疼。
或許是太冷,失眠一夜,第二天一早起來,臉上竟然不見浮腫。
按栗山劇組的慣例,開拍前,所有演員要進行劇本圍讀,編劇沈聆也在——他要幫助演員們找尋到角色的意圖、情感,和隱藏在文本之下的內在事件。
好的家也許能成為好編劇,但好編劇一定不是成功的家,因為電影是屬於導演的綜合影像藝術,表演、故事、景框、調度、美術,本質上都隻是導演手中的一塊積木,供他調配,被他差遣。
栗山是場麵調度大師,景框內的空間——大至構圖、景彆、鏡頭關係,小至一麵小小道具鏡子的擺放,都是他的表達手段。這樣的一個導演,注定了他的電影語言是沉澱在畫麵中的,而非文本中。
沈聆是栗山用得最趁手的電影編劇,因為他的創作風格與他完美適配。
沈聆的劇本單看的話,可讀性很差,隻有一行接一行對白和最簡單的場麵,很少有文學性的渲染,更彆提角色內心深處的湧動。
隻有擁有最敏感觸角的人,才能光看他的劇本就落淚。
當初跟應隱在茶室的第一次見麵,她對劇本的、沉浸、微表情,就是最好的試鏡。
而大部分演員,拿到沈聆的梗概、小傳和劇本時,都很茫然,好像被扔到了一片蒼茫雪地上,到處都是留白。要畫什麼圈?演員不知道。
二律背反的是,栗山卻是一個對表演精度要求很高的人,恰如要巧婦做無米之炊。因此,為了準確把握到角色的本質,這樣一場圍讀必不可少,演員們會聽到來自導演和編劇最直接的補充解讀。
圍讀在單獨的小木屋裡舉行,這裡進行了重新布置,以當作臨時的導演組工作間。應隱在工作中從不遲到,早早地出發了。
一路新雪覆蓋,隻有馬蹄印深深。她抱著保溫杯和熱水袋走進去時,屋子裡果然隻到了一個人。
這人很高,從背影看肩寬背闊,穿得與本地牧民無異——意思是,很單薄的黑色棉夾克,深藍色牛仔褲,咖色工靴,讓人懷疑他不是處在一個零下四度的冰雪世界裡,而是春天。
不過,當地的青年習慣了佝僂著肩,個個肩膀都聳得很高,兩手插在褲兜裡,他的姿態卻很舒展,正將兩手放在火爐上烘烤。
聽到腳步聲,他抬起臉,望向被掀起的棉被門簾。
“風進來了。”他說。
應隱怔了一下,意識過來,往前一步走進屋子,手一鬆,那門簾重重地墜了下去,阻隔了外麵的風雪。
“我叫薑特。”他自我介紹,從爐子邊後撤一步:“你看上去很冷,來這裡烤火。”
聽到他的名字,應隱不算意外。他身上有電影感,將他從這粗糙貧窮的世界裡剝離開來。
薑特是一個毫無表演經驗的新人,全劇組都不知道他是從哪冒出來的。《雪融化是青》官宣以來,無數人扒他的背景,甚至傳言他家富可敵國、人脈深厚。但應隱看見他的第一眼,就知道那些說法是假的。
他身上沒有那種矜貴的氣息,也沒有富人的鬆弛感,反而充滿了一種敏銳的警惕性,和封閉性。他像是隨時會進攻,但在此之前,如果你不惹他,他不會對你感興趣。
應隱隻一眼就明白,他與故事裡的男主角哈英一模一樣。
“栗老師他們還沒有來?”她抱著熱水袋,垂眸站在爐前。
她顯而易見的有些不自在,不僅僅是因為與陌生異性單獨相處,更在於薑特看她的目光,那麼直接,那麼探究,像一把劍穿破社交距離。
“也許在路上。”薑特還是看著她,執著地問:“你還沒有跟我自我介紹。”
“你不認識我?”應隱有些啼笑皆非,在他深邃的目光中,努力裝出不經意的模樣。
她的笑很淡,但足以點亮世界。薑特的目光避也不避:“認識,但一場認識,還是要從正式的自我介紹開始。”
那一瞬間,應隱好像被定住。
商邵跟她說過很像的話。
他也是相逢裝不識,耐心地等一份正式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