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副主考,孫鋌任務也是辛苦,他負責批閱《詩》、《春秋》、《禮記》三房的考卷,房官們薦上來的卷子是否選中最終由他來定。
南直隸以《春秋》、《禮記》二經為本經的士子雖然不多,但歸納到他這裡的考卷也有好幾十份,《詩》一房則更多,作為副主考,他既要核定三房取哪些考卷,還要將評語寫得足以服眾,不過他畢竟是翰林院編修出身,進了翰林院就開始分校《永樂大典》,區區鄉試文章於他而言毫無難度。
但鄉試畢竟是一省考生之牽係,孫鋌也不由更謹慎一些。
《詩》一房的士子眾多,出精品的幾率便更高一些,此時孫鋌手頭已經集中了幾份卷子,均是他認為可以競爭《詩》一房經魁士子文卷,其中有兩人孫鋌也無法確定高下,他便將那些考卷放到一旁。
到這時,王家卿今日選定的考卷也呈了上來。
孫鋌卻已來不及看了,作為副主考,他還有出題的任務在,此時眾考生第二場已經考完,第三場的策論該由主考與副主考二人商量著出題。
等到士子們考策論的這天,《詩》一房的全部考卷已經批改完成,就等孫鋌一份份細看了。
孫鋌這日中午才看到乙號房的這套卷子,見梁大中與王家卿俱是薦,且王家卿的評語並不似平日那般保守,當下他便展開朱卷,細細看了起來。
這一看便看了有一刻鐘。
孫鋌瞥了一眼先前令他猶豫不決的兩張考卷,隻覺和眼前這士子的考卷比起來,之前考生的文章像是失了顏色一般。
孫鋌不由心想,這文章也不知何人所作,四書文敘事嚴謹、條理分明便也罷了,五經文章更是充滿丘壑,足以作為一房之經魁。
“好文章,當真是好文章。”
作為翰林院編修,孫鋌乾的便是精細活,且《永樂大典》內容龐雜,堪稱類書之大成者,他為了校閱此書,便是再冷門的典故都能知曉,各房呈上來的考卷中,便有士子胡編濫造典故以欺
瞞考官,但到了孫鋌這裡,士子的胡謅他一眼便能辨彆出來,但乙字房這張考卷卻字字珠璣,引用典故涵蓋經書史書,便是孫鋌也不得不讚歎這考生博學。
他在這張考卷卷首添了一個圈,寫了一個高薦。
而在這之後,儘管孫鋌閱覽了數篇文章,但在他心目中,依舊是這張考卷為最佳。
閱卷完成後,孫鋌將《詩》、《春秋》及《禮記》三房的考卷呈送到主考麵前,王希烈主要審閱的是《書》、《易》二經,但在所有考卷批閱完畢後,兩位主考、各房的閱卷官將集中在一起,審定最終取中的考卷。
……
二、三場考試完畢後,眾考官日夜不休地將試卷閱完,最終選出了一百三十五份卷子,由於今年取消了“皿”字號,眾士子的卷子都聚在一處,也不知誰是生員誰是監生。
考生們的三場考卷也按其號舍歸類在了一起,能被選中的,都是考官們一致認定三場俱佳的卷子。
“《易》、《書》兩房的經魁已是定了,《易》之經魁為己字房亥號卷,《書》房經魁為甲字房醜號卷。”
王希烈將視線投向孫鋌:“餘下三房的經魁文和兄可決定了?”
“已是定了,子中兄覺得如何?”
孫鋌挑中的文章王希烈已經過目了,兩位主考之間有了默契,自然不會再容他人置喙。
五經魁既已定下,接下來便是排定前五名次的時候,貢院內,負責監考的是南京道江西監察禦史賀賁,直隸提學禦史耿定向、應天府尹譚大初等人也在一旁。
五份考卷擺在王希烈及孫鋌眼前。
“乙字號房治《詩》的士子得圈最多,《易》之己號房的士子文章同樣出眾,解元便在這二人中產生,諸位沒有異議吧?”
就算有異議,場中眾人也不會說出來。
兩京鄉試與各布政司不同,各布政司的鄉試通常由巡撫衙門壟斷,考官也由巡撫聘請,因而看巡撫臉色的考官多,解元是何人通常也由巡撫決定。
南直鄉試則不同,主考是京官,還是翰林,那是天子近臣,便是應天巡撫及鳳陽巡撫的麵子都可以不給。
這便是兩京鄉試由朝廷任命主考的意義所在,若是天子任命的主考都要受地方上的掣肘,又何必大費周章地將應天鄉試的任命權收歸到朝廷,依然如往年那般由南京禮部定了便可以了。
但今科鄉試的解元究竟是誰?
眾考官及簾外官不由將目光看向麵前兩份考卷,一份是治《易》的,一份是治《詩》的,南直士子四千人,何人能名冠一榜?
王希烈指著其中一份卷子道:“文和兄,我更愛這一份考卷。”
孫鋌微微一笑:“下官倒是與文和兄不謀而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