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一代出兩個皇帝??
劉秀按住自己隱隱作痛的額角,皇位更替如此之快,天下不亂才有鬼。
【在荀攸的操作下,劉虞一下子成為了正統,比在曹操手上的漢獻帝劉協還正統,畢竟這是由兩漢皇帝親自下詔任命匡扶社稷的漢室宗親。
當然了這種正統認的人會承認,不認的人半點用沒有。在群雄割據的時代,指望聖旨對諸侯有用,不如指望天上下紅雨來得更快些。
不過是為了出師有名罷了。
劉曦這次的目標是袁紹。
曆史上的袁紹和曹操開戰是在公元200年,這時袁紹和曹操已經成了北方最大的兩家諸侯,袁紹占據幽州、冀州、青州、並州;曹操占據兗州、徐州、豫州、司隸。
從疆域上看,曹操的四個州更大一些,但是司隸經過董卓火燒洛陽後一片荒蕪,兗州和豫州受黃巾賊之亂肆虐,元氣大傷。
更坑的是兗州是四戰之地,除了和袁紹的地盤接壤,關中諸多勢力以及南邊的劉表、張繡亦有所圖謀。
而且曹操在當時是後起之秀,而袁紹從群雄割據起就是一方霸主,曹操還在打地盤的時候,袁紹已經在發育了。
袁紹在當時幾乎沒有後顧之憂,冀州進可攻,退可守,且北邊的烏丸和鮮卑在這時實力並不強,袁紹又采用了利誘和親政策,邊境並沒有什麼壓力。
然而局勢再好也沒用,袁紹輸了。官渡之戰成了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也是曹操統一北方的關鍵之戰。
後世認為袁紹失敗最大原因是他的驕傲輕敵,所以袁紹被一部分人稱為‘小公舉’。】
三國時期,曹操陣營
“公元200年?”曹操扭頭看向一直在做筆記的荀彧,“文若,之前天幕說的初平四年是公元多少年來著?”
“公元193年,如今是建安五年,”荀彧抬眸,憂心忡忡道:“官渡之戰正是今年。”
剛才還言笑晏晏的謀士團沉默了,這來的也太突然了,更糟糕的是袁紹那邊也能看到天幕。
曹操輕聲一歎,“真是怕什麼來什麼,我早猜到與本初必有一戰,但不曾想來得這般快。”而且還多了天幕這個意外,這下誰勝誰敗更不好說了。
冀州鄴城
袁紹一直在期盼天幕詳細解說官渡之戰,終於讓他等到了,“快將天幕所說一字不落記在。”
待聽到失敗原因時以及‘小公舉’的外號時,袁紹臉黑了,咬牙切齒道,“曹孟德,鹿死誰手未可知。”
田豐欲言又止,“主公。”
袁紹語氣不大好道:“何事?”
“天幕說的公元200年正是今年。”
袁紹沉吟片刻,覺得此時開戰也未嘗不可,反正優勢在他,且還從天幕口中知道了自己失敗的原因,他這回不再輕敵,看曹阿瞞還能不能贏。
“甚好!這回打他曹操一個措手不及。”
袁紹說完,想起什麼,轉頭看向劉備身邊的趙雲,“我欲與曹操開戰,子龍可願助我一臂之力?我願以車騎將軍之位相待。”
車騎將軍比擬三公,是武將中前三的軍職。
不說趙雲已經接了劉備的橄欖枝,就算沒接,趙雲也不會加入袁紹陣營。
他是冀州人,如果想投袁紹,一開始就投了,而不是率領義加入公孫瓚陣營。
趙雲抱拳道:“謝過袁公厚愛,但子龍已經決定追隨劉大哥。”
袁紹聞言,目光轉移到劉備身上,“玄德真是好福氣,能得子龍這樣一個猛將。”
劉備微笑著說:“袁公麾下大將無數,更有令人欽羨的謀士團,在袁公麵前,玄德可不敢當這‘福氣’一字。”
就在兩人寒暄之時,顧清瑜繼續道:
【問怎麼打一個實力不錯的小公舉,答案當然逼他自亂陣腳啊。袁紹為人固執,又自持四世三公,驕傲又剛愎自負。
手下人才濟濟,但是每天都在上演後宮甄嬛傳,隻要挑動謀士團之間的矛盾,袁紹的陣營想不亂都難。
這種事當然是謀士對謀士,不歸劉曦管,當然以她智商也不夠跟那群有八百個心眼的謀士玩就對了。
劉曦隻想上戰場浪,但這點小小的要求都被荀攸和趙雲拒絕了。
劉曦很不高興,心道:Judy當了皇帝不也經常外出打仗,她這還沒當上皇帝呢,怎麼就不能上戰場了?
任性起來的劉曦讓荀攸很是頭疼,最後沒辦法隻能道:你不是想要荀諶嗎?等打完仗我幫你把他挖過來。
劉曦一臉看傻子的表情看他:袁紹要是輸了,荀諶本來就要過來啊,公達你是不是傻?
就在荀攸覺得利誘不成的時候,就聽劉曦道:這樣吧,你把荀彧挖過來,我就聽你的。
荀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