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後,北宋的精兵都集中於皇帝掌管的禁軍,地方上如果想補充兵力得向上申請,由禁軍撥人。
所以,雍熙北伐折損的十萬禁軍可以說傷及了北宋的根本。導致這場戰爭失敗的因素很多,但主要原因在於趙光義身上,一聽說遼景宗死了,繼位的皇帝才十二歲,由三十多歲的蕭太後掌權,就急哄哄開團。
開團就開團吧,團長也沒選好,敗了之後又想挽尊把已經打下來的雲、應、寰、朔四州的百姓遷走,好讓自己看起來雖敗猶榮一點。
結果一敗再敗,連楊業都折在這場戰爭裡。
楊業是怎麼死的呢,被監軍王侁扣了一頂不出戰是想叛變造反的帽子,當時的情形確實不適合出戰,楊業作為副將已經把戰爭局勢分析透徹了。
但王侁不聽,執意讓楊業出戰,不出戰就是叛變造反,當時的順州團練使劉文裕也持讚成票。
楊業沒有辦法,隻能出戰,並且與主帥潘美約定好在陳家穀口接應他。可結果卻是楊業在陳家口與遼軍激戰,從中午等到傍晚都沒有等到援軍。
激戰中,楊業身上受了數十處傷,士卒已經消耗殆儘了,楊業還親手殺了幾十,乃至幾百的遼兵。
最後戰敗被俘,傷重而亡。
援軍為什麼遲遲不到呢?
因為王侁這個人心胸狹隘,奸詐無比,想與楊業爭功勞,做主帶兵離開陳家穀口。當時宋朝重文抑武的政策,監軍的權利是比主帥大的,潘美阻止不了隻能默認。
所以楊業之死,主要責任不在潘美,潘美算是次要責任,該擔主要責任的是監軍王侁。
事後,趙光義將潘美連降三級,王侁除名發配金州,劉文裕除名發配登州。但沒過多久,潘美升了回去,王侁、劉文裕也被赦免複用。
隻有楊業受傷的世界達成了。
也是因為這樣,後世人才如此為楊業如此鳴不平,有了我們現在家喻戶曉的楊家將。】
劉繼業望著天幕一動不動,良久長歎了一聲。戰死沙場是武將的歸宿,但卻是這樣的戰死,終究是……意難平。
況且連他都戰死了,跟隨的親信士兵怕是無一生還吧。
宋太.祖時期
同是武將出身的趙匡胤聽到這感觸頗深,監軍害人啊!可若是沒有監軍,若是前方將領叛變又當如何?
經曆過五代十國藩鎮割據,覺得武將權利過大不安分的趙匡胤建國後直接抄唐朝作業——用監軍。
可是監軍若是像王侁這樣,真不如不要,簡直誤國。
唐太宗時期
李世民受不住了掏出袖口裡的保心丸吃了一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宋朝皇帝沒有風度才給監軍這麼大權利!”
“再說了,不是禦史監軍嗎?宋朝的禦史這麼不堪嗎?”上回那本書說得對,官員德行很重要,像宋朝王侁這種德行的官員,簡直誤國誤民。
此時的李世民還不知道隋末開創的禦史監軍,到他曾孫時就變成了太監監軍,造成的危害可不比王侁小。
漢武帝時期
深受匈奴困擾的劉徹自動將遊牧民族契丹代入匈奴,將楊業代入攻打匈奴的一員猛將,聽到猛將因奸臣陷害而死,劉徹怒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不知道嗎?設什麼監軍?
還給監軍這麼大權利,你怎麼不讓監軍帶兵打仗呢?
這麼能打的將軍,不要可以給他。
想到天幕之前說楊業最好的年紀都在抗擊北宋,而武將最好的年紀是二十歲到四十五歲之間,也就是說楊業歸宋的時候至少四十了,
歸宋第一戰打得這麼漂亮,怪不得氣量狹小的宋皇帝會留下他,是個名將。
可惜遇錯了主。
要是生在他大漢哪會有這樣的事。
【曆史上的楊業是個悲劇,但在這本小說中楊業壽終正寢,退休後安享晚年。沒錯楊業就是女主收服的第一個名將。
是怎麼收服的呢?
這裡就不得不說一下趙光義的卑劣了。趙蓁瑜和楊業聯手打下五州之地,讓朝廷速速派兵支援。
趙光義好麵子,而且他畢生追求就是超越趙匡胤,結果打下燕雲十六州三分之一的是趙匡胤的女兒,他卻高梁河戰敗,倉皇逃命,這不是說他不如趙匡胤,甚至連趙匡胤的女兒都不如嗎?
趙光義以趙蓁瑜私自出宮,擅闖邊境為由,派禁軍去邊關將趙蓁瑜捉回來聽候發落。絕口不提派兵增援五州之事。
在他看來五州守不住才是好事,這樣時間長了就沒有人記得趙蓁瑜打下五州的事。燕雲十六州他會憑他自己的本事奪回來,不需要旁人多管閒事,尤其這個旁人還是趙匡胤的女兒。
沒有援兵的情況下守城意味著沒有任何補給,趙蓁瑜能憑著手上的火器震懾出圍城的遼軍,卻無法阻止他們駐紮在遠處等著城中斷糧。
趙蓁瑜在守城期間堅持和士兵吃一樣的飯菜,知道糧食不夠還會配置生長液加速蔬菜的長成,她向城中百姓征糧,以公主的身份承諾等朝廷援軍一到,就會十倍償還他們。
公主的身份加上神奇的營養液,城中富戶和百姓借出自己的口糧。
這一通下來,一開始為了大餅才跟隨趙蓁瑜的將士以及後來被騙的楊業等人都被折服了。
在古代,有士為知己死,也有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