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時期
才剛因為人口問題驚訝的李世民又坐不住了, 他怒而拍桌, “豈有此理!&*%**%怎麼能殺降將呢!?這個裴炎是何人?”
“奸臣誤我大唐!”
宰相裴寂後知後覺發現眾人都在看著他:“不是!你們看我做什麼?雖然我們都姓裴,但這個裴炎和我沒關係啊!”
當過降將的程知節對殺降將的事十分不滿,“你確定你們裴氏一族沒有一個叫裴炎的嗎?”
裴寂:“……”
裴寂還真不確定,他出身河東裴氏, 雖然不如琅琊王氏、清河崔氏這些頂級望族, 但河東裴氏也是河東郡有名的望族,族中子弟可不少, 他哪能全部記得。
這裴炎該不會真是河東裴氏子弟吧?
罷了,就算是也無妨, 不出仕就是了,反正名聲也壞了。裴氏一族人才輩出, 區區一個裴炎還壞不了整個河東裴氏的聲望。
李世民餘光掃了一眼裴寂, 心裡無聲一歎, 打壓世家門閥什麼時候才是個頭啊!
他倒是想擴大科舉取士、科舉糊名等辦法, 但沒人啊!百姓就那麼多取那麼多官做什麼?
而且大唐開國之初百廢待興,百姓連飯都吃不飽, 哪裡讀得起書?
就算科舉糊名,平民和世家大族出身的子弟也完全沒有可比性。
唉……
**
唐高宗時期
李治心中一動,原來書中說的民族關係緊張是這樣的嗎?書裡可沒說他殺降將,不僅沒說, 有關於他的記載還賊少。
當初讓人念給他聽的時候, 李治一度懷疑是不是念書的人念錯了。
不然怎麼會就隻有那麼點, 明明他和媚娘一個章節, 結果全篇幾乎都在說媚娘,他才占了一頁!媚娘占了十頁!
而且書裡都沒有誇他,天幕至少還誇了他……
他就這麼沒有存在感嗎?
後世人寫的史書也太誤導人了!
【疆域縮水是種種因素導致的結果, 並不是女皇的鍋,至少不是女皇一個人的鍋。
當時的女皇對外可是一點也不慫,要不是內鬥拖了後腿,放任後突厥做大,前麵丟失的疆域未必不能收回來。
可惜等女皇坐穩皇位後,再去打後突厥,雖然贏了,後突厥也重新歸順大唐,但不久後又複叛了,和二鳳打下來歸順了五十年終究是不同了。
畢竟當時的後突厥已經做大,且和當時的民族融合方針也有關係,導致突厥不願意再被李唐統治,一而再再而□□叛。
如果能將突厥完全漢化,就不會出現反複叛國的事了。
不過漢化非一朝一夕能完成,需要經過漫長的發展才會實現真正的民族大融合。
女皇登基後的第年,吐蕃、西突厥、後突厥、室韋四國大軍壓境,號稱“亞洲大戰”。麵對四國大軍壓境,女皇從容不迫地應對。
經過一年多的交戰,武周大獲全勝。僅王孝傑一人便斬敵六萬,韓思忠接連擊敗泥熟俟斤、突厥施質汗、胡祿屋闕,繼而攻占吐蕃泥熟沒斯城[1]。
這場大戰使武周威名大振,國際聲望大幅度提高。
次年八月,世界各國元首在波斯大帝亞伯拉罕(又譯阿羅憾)等人的號召下,請求用銅鐵鑄造天樞,銘紀功德,黜唐頌周。
由各國君臣聚錢百萬億,買儘天下銅鐵所造,位居世界大紀功柱(中國武周王朝天樞、羅馬圖拉真紀功柱、印度阿育王石柱)之首。
柱身碑刻文武百官和萬國元首的名字,武則天親題:“大周萬國頌德天樞”。
天樞作為武則天的紀功柱,寓意“天下中樞”,是武周盛世的標誌,是世界中心的象征[2]。
女皇對外是真不慫,跟大唐之後的大宋皇帝們比起來,簡直剛得一匹!
這也是看大宋曆史的時候,很多人都會問一句“為什麼劉娥不學武則天”的原因。】
武周時期
武則天都決定不鑄天樞了,沒想到竟聽到天樞的由來,她愣了愣,“天樞是這麼來的?”《隋唐五代史》裡不是說勞民傷財,加重百姓負擔嗎?
武則天思忖片刻,忽然笑了,書上寫的未必是真的。
書是後世人編撰的,裡麵的內容大多來自《新唐書》《資治通鑒》《大唐新語》等。
前兩本據天幕說是正史,後麵一本嘛,估計是雜談筆記之類的東西。
連正史都不全是真的,這種雜談筆記就更當不得真。
看來這本《隋唐五代史》隻能作為參考,不能儘信。大方向沒錯,細節就未必了。
唐太宗時期
李世民眼睛紅了,“聚錢百萬億!這得有多少銅鐵啊?”他也想要!!
貞觀初年真的真的太窮了,他這輩子都沒見過這麼多錢呢。
有這麼多錢鑄什麼天樞啊?拿去乾點什麼不好,整這種歌功頌德的沒用玩意。
不過好在不是大唐出錢,彆國的錢鑄就鑄吧。
等大唐缺錢了,還能把它融了。
這麼一想,李世民心情瞬間變得不錯了起來。這些錢將來還是大唐的。
漢武帝時期
紀功柱?
劉徹有些心動,他也喜歡這種歌功頌德,展現他豐功偉績的東西。
而且不用花自己的錢鑄耶!
將來要是把匈奴打下,再把周邊的小國打了,他也要鑄一個。
朕的冠軍侯怎麼還沒長大!
【天樞是鑄造業上的創舉,用百萬斤銅鐵鑄成的“大周萬國頌德天樞”,在當時是世界矚目的工藝傑作,也是當時世界最高鑄造技術的展現。
更不要說它背後還有軍事、政治等含義,天樞應該作為當時最高技術的標誌留傳於世的[3]。
可惜隻保留了二十年,開元二年(公元714年),李隆基下令銷毀天樞。
天樞的鑄造很不容易,高一百五尺,徑十二尺;八麵,各徑五尺。下為鐵山,周一百七十尺,用銅鑄蟠龍、麒麟等縈繞鐵山。天樞上鑄騰雲承露盤,徑丈;四龍作人立捧火珠,高一丈。
這樣的工程,在沒有打樁機、吊車等工具的古代,耗費的人力物力是難以想象的,這是一件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他們用血汗鑄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