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時期
經曆過南北朝時期的大唐風氣還是比較開放的, 尤其是隋末戰火不斷,死傷慘重,人口銳減。
無論是李淵還是李世民都是鼓勵寡婦再嫁的。
本來人口就少, 不努力生孩子守什麼節?
李世民疑惑道:“朕記得朱棣是大明朝的第二個皇帝吧?也就是說大明剛立國不久,按理不是應該休養生息, 鼓勵民間婚嫁, 多多生孩子恢複因為前朝戰亂而導致的人口凋零?”
難不成明初不缺人?
除了晉隋外,哪個皇朝末年不是戰火連天, 生靈塗炭?他記得明是打著“驅除韃虜”的名頭起事的,怎麼可能如晉隋一般平穩度過政權?
既然不可能,那因為戰亂死傷的百姓就不會少。
這種情況下不鼓勵寡婦再嫁,反而提倡守節, 還讓女子裹腳,真是……腦子有問題。
杜如晦:雖然但是, 人家朱棣是大明的第三位皇帝啊, 陛下您是不是忘了朱棣的皇位是怎麼來的?
不過杜如晦也隻敢在心裡想想,可不敢說出口, 他歎了口氣幽幽道:“不是所有君王都和陛下一般有遠見。”
李世民點點頭, 嘴角微微上揚, “愛卿說得是。”
旁邊的魏征看得麵皮直抽抽,馬屁精。
【明朝因為朱元璋廢中書省、丞相製,設立內閣等製度, 君主權力得到了空前加強。而且朱元璋為了防外戚, 除了一部分兒女與開國功臣聯姻外, 其他都是與中低級官員和平民百姓家通婚。
明仁宗之後,因為永樂年間幾位駙馬參與到仁宗、漢王和趙王的奪儲之爭中,使得皇帝對駙馬這一外戚充滿戒心, 開始刻意削弱。
此後,公主選婿開始在平民或者低級官吏中選取,選擇標準也開始以年齡、相貌為第一首選。
聽著是很不錯。
但其實不然,因為即便是低嫁,公主在婚姻中還是沒有主導權。因為她沒有權力,甚至連合離再嫁的權力也沒有。
公主就算嫁入普通人家,也還是要孝順公婆,駙馬死之後,公主要為駙馬守節。
但公主死後,駙馬可以納小妾。還有駙馬四十無子也是可以納小妾的。
當然就算不能納妾,也不耽誤駙馬有通房丫頭、外室。
畢竟明朝公主沒權力,皇權也不把公主算在內,她們婚後的生活過得如何自然也不會有人在意。
這樣的情況下,太監和嬤嬤能爬到公主頭上為非作歹也不奇怪。
這是中後期明朝公主的婚嫁情況,前期的公主大多還是嫁給了功臣之家。比如朱棣的五個女兒都嫁給了功臣之家。
光是宋家就嫁了兩。
至於過得幸不幸福就不知道了,反正安成公主嫁給宋琥時,宋琥已經有妻有子,宋琥是休妻娶的安成公主;
而鹹寧公主因為宋瑛長得醜不願意嫁,是朱棣堅持要將女兒嫁到宋家,還說一句很有名的話“才足矣,何貌為!”
很難想象這樣兩段婚姻最後是怎麼圓滿的。
史書上寫著兩位公主婚後都過得不錯,和駙馬感情也很好。
咱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好,反正小說裡並不美好。】
永樂時期
朱棣看向朱高熾,好啊,原來你才是那個規定將公主嫁給平民百姓的始作俑者。
朱高熾:“……”
冤枉啊,他不是才在位一年不到嗎?哪能乾這些,肯定不是他乾的。
後宮
還沒出嫁的安成公主花容失色,十四歲的小姑娘,正是知好色,慕少艾的年紀,誰會喜歡一個有家世的男人,更何況那個男人還比她大了不少。
安成公主心裡暗暗道,她才不要聽父皇的嫁這種人。
鹹寧公主安撫地拍了拍安成公主的手,“三姐。”
“小妹。”同病相憐的姐妹兩人抱頭痛哭。
洪武時期
朱元璋皺了皺眉,天幕雖然沒有直接罵他,但他能感覺到天幕就是在罵他。
自古以來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兒女的婚姻大事本來就是由他這個父親做主,他哪裡做錯了?
再說了,嫁雞隨雞,嫁狗隨狗,怎麼能因為所謂的不合就合離?
哪對夫妻沒點小矛盾?夫妻打架向來是床頭打床尾和,都這麼過來的,怎麼能因為位高權重就改變?
知不知道好女不嫁二夫!
唐太宗時期
“中書省和丞相製度都被廢了?”那皇帝得添加多少工作量啊?李世民瞪大眼睛。
而且為了防外戚乾政,居然連皇子公主的婚事都從民間選,不至於不至於。
外戚也有好的,輔機就不說了,就說柴紹吧,他阿姐的夫婿,李家當年晉陽起兵後,柴家可是鼎力相助。
外戚用得好那就是自家人,沒有用不用,用不了就殺掉,豈能為了防外戚,直接斷絕了外戚,不妥不妥。
而且從北周起,世家門閥之間的兒女婚嫁就是資源交換,如果把女兒嫁給小官之子或者平民,讓兒子娶小官之女或者平民女子,那下一輩的資源不就斷了?
還浪費!!
世家大族的閨女哪個不是精心培養的,聯姻不聯好的,反而嫁平民。嫁平民也就算了,還嫁短命鬼。
駙馬死了還得守節。
李世民:*&¥%槽多無口。
【小說裡安成公主和宋琥相敬如冰,千嬌百寵長大的安成公主根本就看不上宋琥,宋琥也覺得前任妻子更好,覺得安成公主拆散他們,兩人婚後一地雞毛。
安成公主從一個陽光明媚的少女變成了一個陰鬱沉悶的少婦,活像老了十歲。
直到朱酒酒回來後才好了些,兩人隻差一歲,姐妹兩一塊長大感情很好。
安成公主看到朱酒酒平安回來很是高興,她興致勃勃地和朱酒酒說起這幾年發生的事。
還稱讚朱酒酒乾得漂亮,希望她可以一直這麼自由,不要再被皇權約束,嫁給不想嫁的人。
朱酒酒看著安成公主這樣,心裡有些難受,因為她不是真正的鹹寧公主,真正的鹹寧公主早就在抗拒皇權的鬥爭中香消玉殞了。
而安成公主明明深陷於封建婚姻的囚籠中無法掙脫,卻能說出這樣一番話。
看著滿眼疲態的安成公主,朱酒酒心裡對遷女娘的想法更堅定了。
大明朝這麼喜歡男尊女卑,她就把所有的女人都遷走,把尊貴的男人都留給他們。
本來朱酒酒這次回來除了遷女娘外,還想找一些理工科的好苗子去美洲發展工業。
可現在突然不想了,女人在理工科方麵也不比男人差,隻不過是因為人們固有的刻板印象以及這樣那樣的原因使她們放棄科學研究的道路。
如果給她們和男人一樣平等的機會,一樣能在科學領域發光發熱。
而且自儒學興起,四書五經就成了必讀的書籍,認為唯有讀經史子集才是正事,其他書籍不過是雜書罷了。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讀書人就成了最高貴的那一撮人,其他人或下九流、或好奇技淫巧。
特彆是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宋朝出現後,宋朝成了文人的天堂,你可以看不起皇帝,但絕不能看不起文人。
而清高的文人可以看不起任何人。
就連大文豪蘇軾都避免不了這種清高。
從他寫的那篇《武帝踞廁見衛青》就能看出他對漢武帝的諷刺,和對衛青的貶低。
文章裡是這麼寫的:
“漢武帝無道,無足觀者,惟踞廁見衛青,不冠不見汲長孺,為可佳耳。若青奴才,雅宜舐痔,踞廁見之,正其宜也。”[1]
說實話諷刺漢武帝也就算了,畢竟漢武帝在古代一直是窮兵黷武的代表,諷刺過漢武帝的文人不要太多,有真諷的,有借古諷今的,導致漢武帝名聲一向不好。
但貶低衛青就過分了,人家衛青雖然是外戚,但確實有真本事,不然光靠漢武帝的寵信就能有衛青的戰績,大漢在衛青出現之前至於被匈奴逼成那樣嗎?】
公元前120年,漢武帝時期
劉徹臉色勃然大變,怒氣衝衝道:“什麼叫諷刺朕就算了?”
朕是可以隨便諷刺的嗎?
還有,朕無道?朕哪裡無道了?
劉徹氣得踹翻了麵前的桌案,仍覺得不解氣,他將怒火對轉起居郎:“到底是誰記下的這種事情?”
為什麼要連他上廁所見衛青這種事都記下?
還非要和見汲黯做對比?
這有對比的必要嗎?難道不是汲黯太煩人了,他才需要正衣冠嗎?
再說了,衛青求見他萬一是很重要的軍國大事怎麼辦?彆說上廁所,他就是在美人在懷也要見啊。
禮儀還能有軍國大事重要?
對比之下,汲黯找他能有什麼重要的事?當然是沒有,他才可以慢悠悠地正衣冠,不然衣冠不整見汲黯又要被叨叨,他嫌煩!
好氣好氣,好想找個人出出氣,始作俑者蘇軾找不到,那就起居郎吧。
於是劉徹換掉了起居郎。
起居郎:??
洪武年間
朱元璋先是大怒,隨後想到這是書中內容,並非現實,這才好了些。
但還是氣道:“好大的口氣,遷走所有女子,知道大明有多少女子嗎?就憑那點人也想遷走大明所有女子,咋不上天呢。”
隻要龍椅上不是個昏庸的皇帝,就能知道遷走所有女人會發生怎麼樣的事,他怎麼可能會允許這種事發生。
嘖,癡人說夢。
【咳咳,歪題了,我們繼續。
到大明時,朱元璋大力複興儒學,改革科舉製度,提出八股取士。
更是徹底禁錮了思想。
朱酒酒覺得以目前文人的質量也有沒有招攬的必要,反正朱棣一生就抽到了一張SSR,那就是於謙。
而這個時候的於謙還是個十歲出頭的少年,還沒到招攬的時候。
不如多帶些女丁回去培養,說不準還能找到幾個好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