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吼完,氣順心些,“大明是朕一點一點打下的,朕最清楚手裡有兵能打意味著什麼。
老四,史書上的你憑借八百精兵發動靖難之役,從允炆手中奪去大明江山,應該也能明白這個道理才是。怎麼會教出這樣的後代?”
朱棣:“……”這他怎麼知道。
他如果知道,皇位哪裡會傳到朱高熾手中。
朱元璋目光沉沉地盯著朱棣,“大明的兵絕對不能廢,前朝那些血淋淋的例子還不夠作為教訓嗎?”
朱棣心中一動,恭敬地回道:“父皇放心,兒臣明白。”
朱樉和朱棡見了撇撇嘴,哼,父皇就是偏心。
老四的後代那麼不成器,還是願意把皇位傳給老四。
要是換了他們,早就暴揍一頓了。
武周時期
武則天原本是歪著身子悠閒的坐在龍椅上,聞言不由坐直了身子,“地府還管這個?還能學習軍事上的知識?”
要強的武則天對於“內政不錯,軍事不行”還是有些在意的。
沒有哪個皇帝能坦然接受這樣的評價,尤其她還是唯一的女帝。
若是能將大唐失去的疆域再打回來,是不是能證明她軍事也是可以的?
武則天頭也不回地問道:“天幕的話都記下了嗎?”
她身後,穿著起居郎官服的女官立即出列,回道:“稟陛下,天幕說的話臣已經一字不落全部記下,並且還將一些比較有用的話用朱筆標注好了。”
武則天滿意地點了點頭,“不錯,賞。”
府兵製和衛所製是吧,她記下了。
【不僅武則天這邊麵臨練兵問題,李世民那邊也有這個問題。眾所周知大宋的軍隊是曆朝曆代最垃圾的。
而且宋代兵製也算是中國曆史上最壞的兵製了,宋代軍隊分兩種,一稱禁軍,一稱廂軍。
禁軍是宋太祖趙匡胤弄出來的,他為了防止地方軍隊勢力過大,再次造成五代十國藩鎮割據的局麵。想出了從地方上抽調優質兵到中央另外編隊,組成禁軍。
禁軍的挑選,身長體重都有標準,符合標準的,就送中央當禁軍,不合標準的,留在地方作廂軍。廂是城廂之義,廂軍是指駐在各地方城廂的。
可以說‘模特’這個詞就是趙匡胤弄出來的,他用木頭造了個模型,讓人按照這個模型去地方上挑選禁軍。
把身高體重達標的優質兵都抽走,隻留下一些身高體重不達標的兵給地方軍隊。這樣地方軍隊就沒法和中央軍隊抗衡了。
等到打仗需要派兵的時候,再由中央撥禁軍到戰場上。
聽著是不是覺得沒什麼問題?問題可大了,首先就是禁軍是怎麼練兵的?古代厲害的軍隊都是戰場上真刀真槍練出來的,禁軍在練兵的時候沒有上過戰場,等打仗了才把他們往戰場上撥,效果肯定不會好到哪裡去。
更恐怖的是大宋的兵一旦招募了,就不能輕易脫行伍,從十幾歲招募進來,一直養到六十歲,還在軍隊裡,其間隻有一十歲到十歲這十年可用。十歲到六十歲這十年,他已老了。
而且在軍伍十年,精神也疲了。這樣的軍隊,有名無實,於是隻有再招新的。因此軍隊愈養愈多,紀律又不好。這就是宋朝的冗兵的原因。
兵不行還冗兵,大宋絕對是自古以來頭一份。
古代的兵紀律其實都沒多好,但大宋的兵絕對是不好中的翹楚。大宋之前的大唐用的府兵製和募兵製,府兵製在均田製還沒破壞的情況下還是挺不錯的,士兵會為了保護家中的田而努力,在戰場上表現的比較勇武。
唐朝前期用的是府兵製,唐玄宗後改用募兵製。
募兵製是由國家招募丁男當兵,供給衣食,免征賦役。這就減輕了農民的兵役負擔,節省了府兵往來與路途的消耗,有利於生產的發展,也有利於朝廷建立一支強有力的隊伍。
缺點就是兵將之間有了隸屬關係,導致軍閥的形成,就是後麵的五代十國。
宋朝也是募兵製,趙匡胤為了防止五代十國驕兵悍將的局麵出現,他又做出改革了。
為防兵卒驕惰,宋太祖經常換兵駐防,因此宋朝雖然不怎麼打仗,但在經費上卻等於年年動員,年年打仗。
軍隊老是在路上跑,又把將官和軍隊分開了,軍隊一批批調防,將官還是在那裡不動。最後造成了兵不習將,將不習兵。
這樣的軍隊戰鬥力會高嗎?
最後一點,宋朝不抑製土地兼並,宋朝的兵基本是沒有土地的,後期招募的都是流民、土匪、賊寇,古代不是還出現了一句“欲得官,殺人放火受招安”嗎?
這就是真實寫照。
這樣招募來的兵紀律能好?打仗能行嗎?當然不行了,宋朝的兵,你想讓他們上戰場,得給錢。
當然也有好的兵,但不多,更多的還是這種紀律不行,打仗也不行的兵。
饒是英勇善戰如李世民,見到這樣的兵也得沉默。】
唐太宗時期
李世民木訥地點了點頭,何止是沉默,如果是他遇上這樣的兵肯定要抓狂的。
他沒想到宋朝的兵居然會如此……垃圾。
在軍中,軍紀是頭等大事,軍紀都不行,如何率兵?
但李世民再一次發現了宋朝是真的富裕,按照宋朝這麼養兵,每年得撥不少錢吧?
可養兵卻不用兵,隻讓他們來回跑,李世民真的很想對宋朝的皇帝們來一句:你們是不是有病?
錢多得沒地方花可以給他啊,他很需要錢。
貞觀初年武德充沛的武將們齊齊沉默了——今天也是被大宋的神奇操作秀到的一天。
**
公元前120年,漢武帝時期
和李世民一個想法的還有漢武帝,同樣窮但是想打仗的劉徹非常不理解,轉頭看向桑弘羊:“宋朝哪裡來的這麼多錢養兵?”朕也想要!
桑弘羊苦笑:“……臣不知。”
宋太.祖時期
趙匡胤:“……”他做這些也是為了防止五代十國藩鎮割據的局麵再現啊。
後世覺得不合適可以改,他又沒說是祖製不能改。
【當然在初代天策上將麵前,他個人的勇武是可以彌補這些差距的,畢竟皇帝的禁軍還是比廂將強上不少的。
所以李世民衝鋒陷陣,一馬當先,一路上屢戰屢勝的時候他並沒有發現有什麼大問題。
隻是覺得大宋的軍隊沒有大唐用著順手。
直到他遇上了大金的精銳部隊,一向擅長以少勝多,打了許多漂亮仗的李世民被打懵了。
他的兵居然這麼快就被衝散,宛如一盤散沙。
當時李世民的表情是這樣的:(ΩДΩ)
要不是最後來了一隊救兵,看著還能打,李世民都想狼狽撤退了。
打退金軍後,李世民看著剛才表現的極為不凡的白袍小將,心生招攬之心。
遂問:將軍如何稱呼,是何方人士?
白袍小將:在下嶽鵬舉,將軍不敢當,隻是元帥府前軍統製下的一名百夫長罷了,不知將軍是?
李世民聞言眼睛瞬間亮了,一名百夫長就這麼厲害,那元帥府豈不是臥虎藏龍?
此時的李世民還不知道麵前的人就是嶽飛,畢竟地府的嶽飛是中年嶽飛,戎馬半生的中年形象和年輕時差彆還是挺大的,最關鍵的是地府隻叫名,不叫字。
李世民剛想挖牆角,剛才被衝散的副將就找來了,一口一個官家。
嶽飛震驚地看著眼前的人:官家?
此時的嶽飛內心又驚又喜:官家不在臨安怎麼會在北上的路上?莫非官家也想北上,奪回京師?
李世民不悅地看了一眼副將,來得真不是時候,沒看見他在招攬武將嗎?
對於怎麼刷武將的好感度李世民可謂得心應手,就沒有他刷不了好感度的武將。
刷好感第一步,先不要暴露身份,平輩相交,稱兄道弟,等對方無意中知道你身份時,好感度會蹭蹭蹭往上漲。
第一步,給足信任,給予高官厚祿。
第步,贏了表彰,輸了安慰。
步走完,武將好感度手到擒來。
如果對方是降將,那更要禮遇幾分……】
唐太宗時期
尉遲敬德忽然轉頭,“陛下,原來你當初是這麼刷好感度的嗎?”
程知節也巴巴地看向李世民,“陛下,難道之前說的那些賞識的話都是刷好感度?”
其他被招降的武將也紛紛看向李世民。
李世民:“……不是,朕當初可是誠心相交,絕非刷好感度。”
秦瓊左右看看,一堆武將,全是從其他諸侯哪裡轉投李世民,“陛下誠心相交的人可真不少。”
李世民:“……”這個梗過不去了是吧?
【提起嶽飛誰能不唏噓一句可惜沒碰上一個英明的君王,而是碰上了趙構這個奴顏婢膝的貨。要是遇上的是一個英明的君主,他又怎麼會留下千古遺憾。
就算不英明,平庸不指手畫腳也成啊,可惜偏偏遇上了趙構這個人神共憤的垃圾。後世常調侃拴一條狗在龍椅上都比趙構強,至少狗不會指手畫腳,殘害忠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