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行宮的路上, 李世民神色如常,還是和平時一樣喜歡湊熱鬨,大街小巷的美食都讓他帶著長孫皇後買了個遍。
長孫皇後和李世民多年夫妻, 豈會不知他心裡想什麼, “二郎, 太醫說你不能飲酒, 所以你便改用暴食來消愁嗎?”
說話間還瞥了一眼李世民的肚子。
這一眼讓李世民覺得手裡的炸串都不香了, 三分委屈七分無奈地叫了一聲“觀音婢。”
長孫皇後目露不讚成之色,卻依舊溫聲軟語:“二郎, 太醫說你除了不能飲酒外, 還要少吃重油重糖重鹽的食物,你這一路可吃了不少, 當心身子。”
“好吧, 朕不吃了,不吃了。”話落,將手裡的炸串小吃交給隨行的侍衛,讓他們分給路邊的小孩。
長孫皇後拿出袖裡的手帕給李世民擦手, “二郎, 太醫還說你該忌憂思。承乾和青雀都長大了, 再過幾年稚奴也大了,有些事注定無法圓滿,你又何必苛求。”
“瞻前顧後, 一點也不像當年我認識的李二郎。”
李世民長歎了一聲, 自稱也不用了,“我何嘗不想果決一些,可是我怕啊。守江山可比打江山難多了,戰場上我隻管往前衝, 失敗了還有反敗為勝的機會。
可治國,走錯一步便是步步錯。後代子孫要是還像史書上記載的一樣不成器,那李唐江山注定保不住。”
當初是他把滿目瘡痍的江山打下,也是他把大唐治理成如今的模樣,如今,天下已經成了他的全部,重過一切。
他又怎能不多考慮呢。
所以他在太子的人選中猶豫,在武則天一事上猶豫。
長孫皇後沉默了好一陣,才道:“妾以為,當年武士彠上書請求陛下賜死武家二娘子時,陛下已經做出了決定。”
當年剛得知大唐改周時,李淵怒不可遏,武士彠被嚇得推出不滿周歲的次女,差點要殺女明誌。是李世民說未來是未來,怎麼能以未發生的事定罪呢。
若是這樣,那朝中還能有可用的人嗎?大唐的二代三代中,參與謀反的可不少,若是一杆子打死,朝中真的沒人可用了。
最終,李淵被李世民說服,武二娘子活了下來。
李世民也想到了那個時候,良久,他語氣複雜道:“可能是朕真的老了,才會如此多疑。如果是朕年輕的時候,肯定早就做出決定了,又怎會被這件事困擾多時。”
說完,他輕聲喃喃道:“不能再拖下去了,再拖下去,就會變成朕最不想看到的局麵。”
李世民聲音輕不可聞,但長孫皇後還是聽到了,這一刻,她心裡的大石終於放下來。
無論是李承乾、李泰還是李治,都是她生的,是她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如果有朝一日他們骨肉相殘,最難受的人一定是她。
早點定下,早點斷了另外兩個的念想,才是對他們最好的結局。
否則,隻會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
回到行宮,李世民讓宮人把大皇子李承乾、四皇子李泰、九皇子李治都叫來陪他用膳。
當然這頓晚膳李世民沒怎麼動筷,他才剛從宮外胡吃海塞回來,吃不下啊。
晚膳過後,李世民和三個兒子促膝長談,最後更是抵足而眠。
誰也不知道那晚他們談了什麼,隻知道在那一晚後不久李世民就對諸皇子進行了分封。
貞觀十一年,李世民分封諸皇子,大皇子李承乾封安王,三皇子李恪封吳王,四皇子李泰封魏王,五皇子李佑封齊王……
同年,立九皇子李治為太子。
諸王的封地都在海外,就連之前太上皇李淵封的王爺、郡王、李氏宗親,李世民都將他們的封地換成了海外的地,還許他們可以擴展。
因為早有風聲,以李建成為首的一眾親王郡王,以及李道宗為首的一眾李氏宗親並沒有強烈反對,而是平靜地接受了這個安排,甚至還有些期待。
當然,也有可能是他們深信海外的環境沒有他們想象的那麼差。畢竟在後世的地理雜誌上,那些地方還是很富饒的,而且風景優美,根本不是什麼不毛之地。
與其在中原爭這一畝三分地,還不如去海外打下一塊不輸於大唐的領土。
解決了這件事後,李世民心中暢快不已,很想痛飲一番,可惜因為太醫讓禁酒,看守酒窖的宮人看見他就跟看見毒蛇猛獸一樣,對他嚴防死守。